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省厅2015年定点扶贫工作综述

30.03.2016  10:4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重点在农村,最大短板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突出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
  2015年,省厅扶贫队认真贯彻省委扶贫工作要求和厅党组部署,针对各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科学选定帮扶项目,全年共投入资金285.2万元,为6个贫困村实施完成了修路架桥、安装路灯、购买农机、修缮学校、修建老年照料中心等18个扶贫项目,为老百姓解决了出行难、上学难、养老难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受到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坚持高位运作
咬住”精准扶贫不放松

在全省脱贫攻坚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
  天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一个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的山区农业县。在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时间里,省厅累计投资1838万多元,实施了一系列帮扶项目,使包扶的天镇县卅里铺乡高墙框等10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1419.8元增加到2014年的4496.2元,收入实现了翻番,增加了216.68%。通过五年的精准扶贫,使得所帮扶村农业基础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变化、弱势群体生活明显改善,为帮扶村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5年,省厅扶贫点调整为天镇县玉泉镇。与卅里铺乡相比,玉泉镇的经济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玉泉镇共有12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户数35220户,人口63226人,全镇共有耕地28027.1亩。省厅帮扶的石家庄等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总户数3192户,总人口9987人,人均纯收入5253元,其中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41户,贫困人口1403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943元。对于省厅来说,换一个新的扶贫点,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省委、省政府落实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首先要求是“扶真贫”,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尤为重要。在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第一年,省厅便摸清了玉泉镇的“家底儿”。

玉泉镇为传统农业种植乡镇,由于农民信息滞后,对市场预测不准,导致所生产农产品价格偏低;村民因病致贫,医药费用沉重;上学的孩子多,就学负担重。总的来说,这6个村的土地贫瘠,人均基本农田仅有2亩多,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土豆、谷、黍为主,没有任何其它产业,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不稳定,扶贫工作困难重重。

在认识到玉泉镇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之后,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正印指示,要从党中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狠抓脱贫攻坚,党员干部须先身体力行。2015年4月28日,省厅召开驻天镇县扶贫工作队新老队员交接座谈会,对当年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扶贫队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与镇、村干部协商,初步拟定了2015年扶贫项目。5月14日,厅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批准了2015年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

2015年,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扶贫工作。从年初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项目审定、开展精准扶贫、干部入户培训、制定工作手册,到开展冬季行动等,给予了不间断的安排和指导。按照《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施方案》,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正印带头,6名厅领导各包扶1个贫困村,每个村派驻1名第一书记,252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541户贫困户,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厅领导对口包扶、1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按照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厅机关和省公路局、省交通运输执法局、省运管局、省高管局分别由单位领导带队,252名党员干部分批到贫困村与541户贫困户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结对帮扶责任人按照“七个一”要求,深入贫困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进行认真调研,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分别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每个人都认真填写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手册》。

统一思想,领导推动,时刻“咬住”精准扶贫不放松——省厅高位运作抓扶贫的推动模式,带来的是各级各单位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扶贫政策的给力,为玉泉镇精准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增加了动力。
落实产业脱贫
干部、工作队、“第一书记”真扶贫、扶真贫

2016年1月的塞北大地,正值隆冬时节,寒风萧瑟,滴水成冰。然而,在玉泉镇这片土地上,精准扶贫“冬季行动”的股股暖流正涌动在村头巷尾。

不要小看这束花,村民致富就靠它。”盯着手里的彩花成品,省厅驻玉泉镇扶贫工作队队长寇振旺满脸欢喜。原来,就在1月初,在扶贫队的多方协调下,义乌商人与6个帮扶村签订了来料加工彩花的协议,为6个村的闲散劳力找到了工作,村民们坐在家里就能挣钱,为贫困人口进一步增收提供了帮助。

饭桌旁,正啃着蒸土豆的扶贫队员刘放从包里掏出一个手工茶桶说:“这个茶桶由玉米叶子手工编织而成,工序简单,无需厂房,大家给点意见,看这个项目适不适合引进?”队员们立刻放下碗筷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个项目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是吉林省那边的扶贫开发项目,我已经去现场考察过了,我觉得很有挖掘潜力。”为了不给村里增加负担,刘放自费驱车赶往1000多公里外的吉林省,考察洽谈相关事宜。

千方百计找项目,绞尽脑汁促增收。不只是寇振旺和刘放,对于玉泉镇的扶贫队员来说,项目扶贫不靠喊,真抓实干来检验。

在省委、省政府制定的 “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排在了第一位。其内在要求是着重从产业扶持、资本扶持、技能扶持入手,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脱贫。

按照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要求,省厅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做到了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效果到村到户。

65岁的养牛专业户黄茂林是石家庄村公认的“能人”,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正印在下乡驻村期间,专门到黄茂林的养牛场进行了调研,饶有兴致地听老黄讲着自己对扶贫工作的独到见解:“扶贫先扶智,普及农业技术是扶贫的关键。要脱贫,不能等靠要,自己要先‘站起来’,争做脱贫带头人”。李正印随即在石家庄村委会主持召开了座谈会,让两个致富“带头人”分别讲述自己发家致富的经验,要求天镇县委、县政府和厅扶贫队给予大力支持,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购买养殖技术书籍,聘请养殖专家为养殖户培训养殖技术,鼓励养殖专业户做好示范,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农村精准扶贫,“领头羊”不可少。对于基层老党员鞭辟入理的见解和李正印厅长提出的要求,“第一书记”潘鹏飞一字不落地记在了本子上,更印进了心里。在调查走访后,他与师靓等工作队员花费9000余元,为6个帮扶村的种养殖户购买了20多类共601套种养殖农科图书和音像制品,并联系种养殖专家为他们讲解种养殖技术,使广大农户转变了思想、增长了知识,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在唐八里村,有着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谢育斌被村民誉为“扶贫好手”:在摸底调研、建档立卡,走村入户、深入座谈后,确定“打基础,谋发展,促产业,保增收”的工作思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为重点,以拓宽帮扶思路、逐步发展主导产业、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务求实效,为该村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滹沱店村,“第一书记”孙卫华将村民的致富路瞄向了村后山的旅游开发。“后山上有座观音庙,老百姓中流传其送子观音非常灵验,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游客前来朝拜。正所谓‘靠山吃山’,我们滹沱店村完全可以在旅游开发上做文章。

信息不畅是村民致富路上的拦路虎。”为此,工作队队员苏岚军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打通信息沟通渠道”上。为了普及“三农快讯”、“致富经”等电子杂志的第一手快讯,他坚持每周都把整理好的宣传页送到贫困户手里,不论雨雪或风霜。

扶贫手拉手大爱心连心”。在三里屯村,“第一书记”赵宏与扶贫队员联合村两委,将扶贫宣传落实到了村里的各个角落。“村里前任和现任书记有矛盾,晚上住在村委会,能够在第一时间阻止他们发生冲突,防止村集体财产损失。”在零下20度的寒夜里,一组电暖气加三层棉被是他的全部装备。言语不多,但“一心只想把工作干好”的赵宏选择了吃住在村委会。

在6个贫困村村民眼里,6位“第一书记”个个是“能人”。为了选派“能人”下乡任职,省厅做足了功夫,更下足了力气:政治素质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工作;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农村工作经历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 “第一书记”同样不辱使命,到村任职近3个月来,不骄不躁、任劳任怨,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县、乡、村干部的好评。

拼命三郎”郭兵兵、待乡亲如亲人的吕文忠、高平、张文耀……在一年的时间里,6个帮扶村村民和扶贫工作队把彼此都当成了自己人。“只有自己人才会真干事儿。”省厅“扶真贫、真扶贫”的决心,村民们看在了眼里,更记在了心里。

一年来,在帮扶过程中,省厅坚持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因人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认真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积极落实因村派人精准政策,统筹协调和发挥了包村领导、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三支力量的作用,对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实现了严格考核、动态管理。

激发内生动力

形成合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扶贫是抓手,脱贫是根本,变精准扶贫为精准脱贫是必然选择。去年以来,省厅扶贫突出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致力于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

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天镇县,深入挖掘种植潜力是当下脱贫工作的重点。为此,扶贫工作队先后从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和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请来7名专家,义务对玉泉镇石家庄等6个行政村的部分干部、种粮大户、贫困户村民代表进行了两期培训,详细讲解了马铃薯、玉米、柠条的种植、加工技术,与农民座谈探讨研究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和有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并且组织镇村干部、种粮大户、部分村民代表到应县高垄玉米圆白菜套种试验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

要增产,更要增收,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样需要解决。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正印曾在实地调研时指出:“作为农业生产大县,农副产品的产量很大,但卖不出去是导致贫困的一大诱因,其中又以市场信息不通、销售渠道缺乏为典型。

随后,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搭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省交通扶贫队提出,被纳入省厅党组扶贫工作视野,厅长李正印亲自落实相关工作。在省厅的推动下,玉泉镇政府投资5万元建设了“互联网+”信息平台, 并责成3名工作人员在网上销售全镇的农副产品,为老百姓增加收入。
  2016年1月初,玉泉镇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天镇县的农副产品污染小、品质优良

很受城里人的欢迎。李正印厅长在调研时专程观摩指导,他指出,电商平台实现城市、农村零距离对接,让城里人知道天镇的绿色农副产品,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控制度建设,建立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准入机制,让全省乃至全国都能放心吃到玉泉的优质农副产品;要进一步整合当地市场信息资源,健全市场规划,真正地将玉泉电商平台融入到百姓的生产生活当中去。

绘制脱贫攻坚的美好蓝图,离不开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动力。在玉泉镇,省厅坚持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严格落实领导责任,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有效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宣传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在玉泉镇,省厅扶贫工作队将输血式帮扶和造血式帮扶相结合,既为当地精准脱贫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援助,又提升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在注重长效项目、资金引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理念和镇、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没有夸夸其谈的说教和长篇大论的讲座,扶贫工作队用实际行动,秉承科学的生产理念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为当地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带动和影响下,当地村里的麻将声少了,在农家书屋里看书的人多了;讲迷信的人少了,讲科学的人多了;伸手向政府要钱的人少了,自主创业的人多了;干部中坐而论道的人少了,干事创业、为民谋事的人多了;混日子的人少了,抓发展、谋发展的人多了;凑凑合合、平平庸庸的人少了,高标准严要求的人多了……这是扶贫工作队带给当地的一笔宝贵财富。

好不好,村民说好才真好。”无论在卅里铺乡,还是在玉泉镇,省厅竖起了一面旗帜,一面实干之风之旗,一面脱贫致富之旗。

近两年来,省厅上下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玉泉镇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按照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3+1”的精准扶贫工作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5年,省厅扶贫针对各村实际情况科学选定扶贫项目,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285.2万元,为6个贫困村实施完成了18个扶贫项目。6个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253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5673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1943元增长到了2020元。

必须清醒地看到,玉泉镇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在玉泉镇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一年时间后,省厅已经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嘹亮吹响。

对于今后的扶贫工作,李正印指出,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集中力量,狠抓落实,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结合天镇县“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好2016年扶贫工作计划,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事情办在老百姓心坎上;进一步改进作风,每一个扶贫工作队员都要坚持以“三严三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继续发扬良好作风,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圆满完成定点扶贫各项工作任务;各单位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做好结对帮扶工作,为帮扶对象实现小康下真功、出实招、见实效。

 

(刘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