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三晋文脉讲好山西故事 ——第十二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综述

27.09.2017  11:54

  九月的山西,秋高气爽,生机盎然。9月24日,历时7天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第十二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在大同完美收官。

  从锦绣龙城太原、晋商故里晋中,到雁北名城大同,在2000余公里的行程中,三市的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向全国52家网络媒体的70余名记者展示出“非遗”大省山西的厚重文脉。

  一路走来,记者们的辛苦换来了丰硕成果。此次网媒行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主办,黄河新闻网承办。截至23日,本次网媒行各网站共制作专题30多个,发布原创稿件300余篇,省内外网络媒体转载稿件3200余篇,微信推送1800余条,新浪微博话题#非遗传承行#浏览量103.3万,#网媒山西行#浏览量79.2万,#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4246.5万。负责本次采访团活动的省网信办网宣处处长杨建乐表示,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是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举办的一次重要采访活动,这次采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很好地宣传了山西,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美丽山西新形象。

   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展示山西厚重文脉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连日来,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华傅山园、平遥古城、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处处留下了记者们流连忘返的身影。

  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采访团近距离感受了我省八大非遗“晋字品牌”(晋酒、晋药、晋醋、晋艺、晋风、晋韵、晋味、晋茶)的独特魅力。通网总编辑王仕伟告诉记者,山西非遗展将这些珍贵的艺术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给我们,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与传承。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如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歌中所唱,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美食同样风味独特,奇特的八珍汤、酸爽的老陈醋、可口的凉粉、多样的山西面食让来自全国的网络媒体记者感叹“食在山西”是一种幸福……中华英才新媒体总监范丽庆对“八珍汤”赞不绝口:“‘八珍汤’特别美味,同时对养生保健有益处,是一道让人喜爱的美味佳肴。”

  采访团走进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领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的独特韵味;在广誉远国药,龟龄集、定坤丹和安宫牛黄丸让网媒行记者感受到古法制药背后的那一种坚守和自信;观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铜器”制作工艺,感受一凿一锤所带来的绝美铜器技艺;欣赏非遗项目雁北耍孩儿,精彩表演迎来阵阵掌声与欢笑;观看广灵剪纸制造过程,精美的剪纸作品让每一个人爱不释手……人民网论坛记者李一丹感言:“7天行程虽然短暂,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灿烂,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宣传报道好山西。

   传承与保护并重 创新与发展兼顾

  山西非遗文化除了传承与保护,还在文旅结合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山西既有特殊自然环境造就的天成之美,又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厚植的人文之韵,独特的气候条件、迥异的地理地貌、辈出的历史名人、丰厚的文化遗存、多彩的民俗民风等各种元素交织融合在一起,使得山西文化旅游业特色鲜明、魅力独具。

  凤凰网记者任秋芳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她告诉记者,有别于去年侧重山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新亮点和新成就,今年主要聚焦太原、晋中、大同等地的非遗文化传承。让我对新山西涵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在内的各项新气象新发展又有了一次深入了解。傅山八珍汤、东湖醋、平遥漆器、广灵剪纸这些承载着前人智慧的非遗文化理应走出山西,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在晋中,随团的省文化厅专家刘霄介绍,2010年,文化部批准成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区以晋中为主区,又以晋中榆次、祁县、太谷、平遥为核心地,涵盖太原4个县、吕梁4个县。2011年,晋中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2012年,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运行。2015年,晋中市被列入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将非遗文化逐步引入旅游市场,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宣传普及工作的一大亮点。

  平遥古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市场近几年发展迅速。走进古城,主街道两侧商铺现场展示销售的漆器、布鞋、剪纸、木版年画等,让中外游客爱不释手。

  人民网李建月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感受是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平遥牛肉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传统的工艺、非遗的品牌价值加以现代化的批量生产,不但使“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和原本的文化蕴涵得到完整性保护,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此外,山西的经济转型也给他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煤炭工业向更环保的高科技产业转变,更注重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除了参观山西丰富的非遗文化,本次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还观看了首届山西艺术节重点剧目演出;参加了2017平遥国际摄影节,从镜头中感受山西的开放与包容;观看了《又见平遥》演出,体验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晋商文化;参观了山西农谷,领略山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风采;参与报道了2017年山西省旅发大会,见证了山西文旅事业蓬勃向上的新局面……

   借力新媒体传播优势 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9月24日,新华网李泽锋告诉记者,这是一次文化艺术气息颇浓的旅程。虽然行程匆匆,但为大家打开了认识山西的一扇窗。采访团一路采访,写出了一大批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感受文化。新华网这次运用了VR技术,就是希望通过新型的表现手法,让广大网友换个角度看山西。

  由于有了互联网的介入,使得非遗的生存环境、传承环境及传播样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介入也拓展了非遗技艺的存在方式和展示形态:虚拟展厅、虚拟漫游、VR全景等多种数字化、多媒体的呈现形式层出不穷,改变了这些非遗原有的隐秘、陌生色彩,让更多人可以透过网络近距离、多角度、分阶段地反复体味、观赏,并通过互动参与、亲身体验,让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播的队伍之中,激发他们对非遗的认同和热爱。

  据悉,山西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省级403项、保护单位723个;市级1534项;县级4010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人,省级815人、市级1855人、县级3502人。近年来,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亮点凸显。已建成遍布全省各地的非遗文化展示场馆128个,传习所322个,特别是2017年8月山西省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标志着山西从此有了省级非遗宣传展示阵地。此外,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景区、社区,搭建起非遗融入百姓生活的桥梁,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热爱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传承非遗、赓续文脉,意义重大、刻不容缓。通过此次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更多的人亲身体验了山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到山西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风貌,体会到山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