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一幼儿园防拐测试:34个孩子30人“被拐”

10.06.2016  10:30

    一堂生动的防拐教育课

不跟陌生人说话,不拿陌生人东西,不吃陌生人零食,不跟陌生人走”,这是家长、老师平日对孩子最多的叮嘱和教育。而面对陌生人的种种诱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究竟能否经受住考验?

6月1日,为检验孩子们的“防拐”能力,提高幼儿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侯马爱心公益联盟“宝贝回家”志愿者联合侯马平阳幼儿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拐打拐测试演习。测试结果让老师和家长们大跌眼镜:面对陌生人的零食、玩具、手机游戏等诱惑,许多小朋友都把老师和家长的叮嘱抛到了脑后,全园330名孩子竟有80多人被“”走。老师们说“不可思议!”家长们都说“太可怕!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会被骗!”通过这次切身体验,孩子们并没有因为“被拐”留下阴影,而是更加明白了平时爸爸妈妈告诉自己的话——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走!通过现场志愿者防拐小知识普及,让孩子们进一步增强了自我保护和防拐意识,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爱吃”是孩子们的共同“弱点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侯马爱心公益联盟“防拐打拐”小组筹备了很长时间。大家提前准备了许多糖果和玩具,设想了许多“拐骗”情节。活动开始时,每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和家长都在自己的左肩贴上“侯马爱心公益群”标识,进行两两组合后,志愿者与家长配合开展活动。

这是侯马志愿者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也担心“”孩子没有经验,甚至担心会吓到孩子们。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天真善良”让志愿者们“放松了心情”,大家发现与孩子沟通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厉害的借口:一颗糖果、一个玩具都有可能让宝贝们乖乖听话……

在幼儿园里,两位拿着棒棒糖的“叔叔”“阿姨”来到一个小班活动点,哄到一位小朋友吃后,就有更多的小朋友想吃,“谁还要,跟我去车上拿”,在34个孩子中除有4个孩子对这两个陌生人丝毫不听、不要、不走外,其他听话的宝贝们马上排好队伍,没有人向近在咫尺的老师报告,就跟着“叔叔”离开了操场,让远处观摩的家长们哭笑不得。

爱吃”是大多孩子的共同“弱点”,孩子们真经不起“诱惑”,一袋零食就被“”走了。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儿子被陌生人用一袋零食轻松“”走后很是震惊:“我们平时给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可是孩子咋都忘了呢?”看到这可怕的一幕,这位家长心里很不是滋味。

贪玩”是孩子们共同的“天性

只是简单地一起玩游戏,或者有特别喜欢的玩具,孩子马上就会开心地玩起来,就会放松警惕和戒备,就会忘记家长“不能跟陌生人走”的叮嘱。

在幼儿园内的活动操场,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说,自家孩子就是爱玩,志愿者一开始与孩子接触时,孩子不仅抵触而且戒备心也很强,但随着其他的小朋友跟着玩,又几次被志愿者的沙包“不小心”砸到后立马开心起来,沙包越扔越远,孩子也越走越远……

老师们将大班的孩子们带到平阳公园。一位志愿者没有多说什么就轻松将一女孩带出场地,而后拿出“滚轮”、“水枪”、“三角架”等玩具,又将8名孩子成功“”走。

好奇心强也是孩子的另一个天性。看到一位“大姐姐”在玩手机游戏,一群孩子一个接一个围上来,若干只“好奇”的小眼睛紧紧盯着,而这位“大姐姐”一边玩一边慢慢地走,大家相互跟着就一直走出了活动场地。

活动现场,记者为一个孩子照了张照片,说拿一张给妈妈看,孩子拉着手就出来了。而后又为4个开心玩耍的孩子抢拍了一张照片,“一人洗一张,拿回家好吗?”孩子们就高兴地、听话地跟出来了。

善良”是孩子们共同的“本性

一位陌生的“阿姨”在公园里与孩子们想着法套近乎,孩子们说归说但不走远,当“阿姨”拿出一支水枪玩具后,孩子们开始兴奋,“谁知道哪里有水,我们灌上水玩”,一群孩子开始跟着找水,除了一个孩子一直紧紧地拉着另一个伙伴不让去但拉不住外,十几个孩子没有停止脚步。还有一个孩子为了帮大家灌水,说出了家庭地址、父母工作单位,而且要带这位陌生的“阿姨”去家里……

有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很自信:“我的孩子绝对不会跟陌生人走!”一位志愿者专门走近她的女儿,几次哄孩子走都不成功,给零食也不吃,周围有好几个孩子都来吃也不为所动,“我和你的王老师说好了,你们王老师同意了”。“你认识王老师?”志愿者的一句话就取得了孩子的信任,拉住“叔叔”的手向外走,任凭旁边的小女孩怎么拉也拉不住,便走出了幼儿园大门,然后再给食品就吃起来,而且带到哪里都可以,既不叫也不挣扎。两次“测试”将这个孩子带出幼儿园大门都成功,问她父母亲的名字、电话也都一一告知,而且怎么也不回幼儿园了,后来还是老师强行抱回。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家长顿时“崩溃”,两眼含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位小朋友几乎没有一点防备心,“一句话”便直接被陌生的“叔叔”带出去坐上了摩托车。一个防备心极强的孩子,看到有好多小朋友都与“叔叔”一起玩,也开始接近,当“叔叔”求助要上厕所时,这个小朋友的“善良”被利用,不仅被带出去,而且也开心地坐上了摩托车。

为家长敲响安全“警钟

记者参与了活动全过程,有的孩子表现非常棒。比如,记者试图将小班的一名女孩带离,而就在即将出门时,孩子跟老师请假,当然未获准;有几个孩子看到小朋友们跟陌生人走,就一直拉住而且大喊:“不能跟陌生人走!”还有一个孩子拉不住小朋友,就快跑报告园长老师成功制止。

但是,通过“测试”暴露的问题更严峻。凡是被“”上的小朋友,无论是大班、中班、小班的孩子,80%都会“中招”,要么是陌生人说啥他们都信,要么是抵不住零食、玩具的诱惑。一般情况下,多数孩子对陌生人第一反应是“不要”、“不吃”、“不走”,但如果跟孩子玩一会之后,“陌生”会变成“不陌生”,因为孩子在游戏时警惕性较低;还有,孩子都有从众心理,一些孩子在单独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得清醒,但如果是有人跟“陌生人”走,众多孩子就会陆续“跟风”,因此会出现几乎一个班孩子集体被“”的现象;幼儿在幼儿园时自我保护意识较高,因为在老师的视线范围有自我提醒的“暗示”,而在公共场所时警惕性会大大降低;再有,孩子们遇到情况报告老师的意识较差,造成老师“临时监护人”最后一道防线被破,其实老师都在周边。

平阳幼儿园韩园长告诉记者,幼儿安全常识普及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育课,老师们每天都在跟孩子们强调,比如,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看到陌生人接近时要学会说“我不认识你”等等,但“测试”时孩子们的反应确实让家长和老师都感到不安,“通过这次活动,给老师和家长都敲响了警钟,今后的安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

测试结束后,志愿者为孩子们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孩子说明为什么上当受骗了,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一位小朋友得知刚刚带走自己的“叔叔”是“坏人”时“羞愧”极了,一直“”着小嘴,含着眼泪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言语,因为她把妈妈“不跟陌生人走的”叮嘱给忘了。

宝贝回家”志愿者、山西地方群和线索工作组管理员“小波”说:“这个‘测试’要教育的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幼儿对坏人并没有认知,他们的世界是天真的。应该做到,在学校加强孩子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更应从家庭教育入手增强孩子的防拐意识,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的安全。

在现场普及安全小知识时,志愿者提醒孩子,要是万一被拐了,谁也不认识,也见不到妈妈时,要尽量保持镇定,不哭闹,要假装听从陌生人的话,多吃饭积攒力气,对坏人的发问一概说不知道,确保坏人不在身边时,要用尽力气向人多的地方跑,想办法找到可以求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