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致青春”花费须理性

18.06.2016  14:31

    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拍几套不同着装的毕业照……曾经简单的大学毕业,如今悄悄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仪式”。连日来,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假如错过这些“必经”环节,即便拿到了毕业证也不算真正的“毕业”。但是,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高校毕业生而言,这些代表着毕业狂欢的“仪式”背后,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

    现象:省不掉的人际交往

    6月14日,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即将毕业的小杜在结束近一个月的毕业狂欢后,为自己的毕业花销算了一笔账。这一个月,她的开支“比一个学期还要多”。小杜在大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1500元,可在毕业季短短的一个月的花销却高达1万元。在她的毕业账单里,聚餐、旅游是主要消费项目。而自己即将领到的1500元实习报酬对于这张毕业账单而言,还有很远的差距,她只好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其实钱都花在社交活动上了,毕竟难再聚。”小杜在大学期间交友广泛,除了同学之外,还有在社团认识的朋友,以及学弟学妹。毕业聚餐大家都轮流“做东”,她说一般请七八个人吃一顿饭会花600元到800元,如果喝酒花销则会更多。

    与小杜相比,太原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小吴对毕业季消费显得很无奈。来自甘肃农村的他虽然已经极力控制自己的毕业花费,但还是超出他的预期。“不是每个人都能‘任性’地花钱,我的家庭情况也不允许我这样做。”小吴说。对于小吴而言,班级聚会是一件“头疼”的事,因为每次都要想办法找借口不参加。但是在消费较频繁的毕业季里,拍毕业照、参加班级散伙饭他都没有缺席,“人都是要面子的,别人都出钱,自己不参加说不过去。

    网友:“致青春”须量力而行

    针对大学毕业生毕业消费逐渐上涨的情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万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在2000元以内。其中,用于毕业旅行的费用在毕业总花销中占比最大,达到57.14%,平均花费为3000元至5000元。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毕业基金”来源是父母“赞助”,并且对拿父母的辛苦钱进行过度消费并不介意,“毕竟是大学最后一次了,放纵一下也无妨。

    对于毕业季的奢华消费,网民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莫须有白少年头: 10年寒窗苦读,父母尚在苟且,你们却如此追求“诗和远方”!大学4年的花销已着实不少,毕业季聚会的花销又该父母为你们买单?@单杆先生:毕业季“致青春”只有这么一次,多花费一些无可厚非,但还是得量力而行。@夜夜夜:我想说,没钱咱就选择性地参加,该拒绝的拒绝,不丢人,打肿脸充胖子才尴尬。

    专家:理性看待毕业消费

    “早些年,大学生可能会用毕业纪念册留言、互赠照片和书籍等方式毕业留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毕业纪念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专家谭克俭表示,大学生毕业季消费是表达同窗情谊的一种方式,同时面子观念、从众心理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谭克俭认为,无论是拍毕业照、聚餐娱乐、还是去毕业旅行,终归都是毕业生希望获得友谊的行为。从情感方面出发,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但随着“炫耀式”“攀比式”行为的出现,专业摄影团队、奢华毕业旅游等已变成了一种品牌符号,而这种品牌符号的价值取代了毕业本身的价值,这是毕业生毕业消费面临的最大误区。

    “毕业消费应该‘求真不求高’。”谭克俭建议,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于毕业仪式,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多搞些有积极意义的创意。除了适当的物质消费以外,可以利用毕业前的闲暇时间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在大学城用徒步环岛的方式捡垃圾,既为美化母校的环境做了贡献,更能留下美好回忆;可以组织同学们去落后地区当一段时间的志愿者,并联系本地媒体为困难学子申请补助等;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去偏远地方支教。这样做,既为社会做了贡献,又增加了从业前的历练,也为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