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出“深闺”让人识

08.04.2016  16:16


  猴年春晚上一段《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被誉为中国黄土地上“最古老摇滚”的华阴老腔,在借助电视荧屏与现代元素火爆之前,也曾面临诸多的传承尴尬:它是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剧目几乎不外传;老艺人正逐步消减……

  由无人问津到众人追捧,华阴老腔的蜕变在于巧妙借力——借助非遗保护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借助跨界融合、创新尝试激起当代人共鸣。打破过去的闭关状态,在守住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胆汲取,因此具备了打动观众的魅力。

  由此联想到,“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当下许多非遗项目的现状。历史与现实条件或为制约因素,不“主动出击”适应新形势也是诸多项目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何让更多非遗项目走出“深闺”?

  需借政府的大力支持。非遗保护既离不开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又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区域实际进行“顶层设计”。例如,正在开展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就是要把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剧种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及流传地区、生存状况等进行全面梳理,让大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传统中曾经有什么、当下还应怎么做。

  此外,还需非遗项目自身“发力”。以泰山皮影为例,在保证操弄皮影、唱词念曲、伴奏等同步进行的情况下,相关传承人对原有演出方式的改造、提升,就既保证了一出戏的完整性,又带来了更好的演出效果。而通过非遗进高校、与旅游市场互动、开发周边衍生品等新手段,泰山皮影在走向大众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爱好者。

  借助APP、“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引领观众“走进园林”是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传播的必要的步骤,但若让人们看到“春色如许”,还要保证核心技艺不走样,在继承传统、遵循其流变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非  鱼)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