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运热”背后艰难前行的校园体育

28.10.2015  09:09

    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多名运动健儿圆满结束了“青运之旅”。然而对于赛场外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来说,校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远比赛场上争金夺银更有意义的事。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体育基础设施的短缺和以学业为“”、唯安全至上的观念,阻碍了校园体育的可持续开展。体育界人士表示,营造全社会重视校园体育的氛围任重道远,重在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26日下午,福州市屏东中学的运动场上“人满为患”,一派热闹景象。在这个同时承载了篮球场、田径场功能的小型运动场上,打篮球、跳绳、跑步的学生一起“作业”,想匀速围着运动场跑上一圈几乎不可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着拥挤不堪的运动场,屏东中学体育组组长黄萍每天都要为课间操、“体锻课”的“排班表”发愁,“周一课间操全校升国旗,其余四天的课间操只能分年级、分班级安排运动场地。

        黄萍的困扰并不是个例。记者走访北京、厦门等地的一些中小学发现,一些学校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扩建教学楼等,却无法扩建运动场,导致数千名学生课间活动只能分年级、分拨进行。

        “比较之后才懂得‘知足’,我们学校的场地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了。”曾经到一所郊区中学交流的屏东中学体育教师孙培岩告诉记者,个别学校连个像样的篮球都没有,更不要说篮球场了。

        运动场地的不足压缩了校园体育的空间,而以学业为“”、唯安全至上的观念,使青少年参与校园体育的时间和强度都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钟玲玲是福州三中金山中学的一名健美操老师,平时还负责健美操运动的表演和比赛活动。“一遇到大型活动,都会收到来自家长的意见。”钟玲玲说,“家长觉得跳操耽误时间,不如回家学习或者参加补习班。

  教育部门统一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一小时。记者却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学校要把体育课、课间操、“体锻课”和特色体育项目活动加在一起算平均值,才基本符合要求。福州一名初三学生林胤祥告诉记者,面临中考压力,初三整体上运动时间偏少,自己每天在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平均半小时左右,要回家加练才能勉强凑够一小时。

        “目前所有体育运动都是以安全为底线,容易造成受伤的器械学校都不用了。”福建师大附中体育教师林宇彩感慨道,“以往非常流行的单双杠、跳马等很多项目都无法开展了,耐力训练也跟不上,都是害怕学生失控导致意外发生。

        福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负责人表示,校园体育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其根源在于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学生评价机制仍过分依赖智育,社会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落实到具体层面力度不够。

        屏东中学校长徐聪认为,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校园体育发展的风向:“以前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中考的时候还可能加分,现在中考取消了体育加分,就有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了。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学院副院长方千华教授建议,要真正做到“学校重视体育,家长尊重体育,学生爱上体育”,须从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机制入手,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最基本的就是要把学生体质水平与学生评优、班级评先结合起来,同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制度、学校体育等级评估制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