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开启“互联网+公共文化设施”

07.03.2016  16:13


  2016年伊始,包括图书馆和博物馆在内的青岛公共文化设施,应用数字高科技已成为一股潮流,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互联网+”提升效能,真正实现文化服务的升级惠民。 

  2016年春节,青岛市图书馆首度推出了一系列线上活动:有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的“网络书香过大年”,囊括了诗词吟诵、对春联、明信片设计等趣味互动;还有与大型数据库商合作推出的“冰雪奇幻之旅——知识世界网络答题”……市民只需使用电脑、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就能参与活动。传统而单纯的图书馆借阅模式已被日益完善中的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打破。 

  目前,青岛市图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已涵盖了学术研究、职业教育、职业考试、外语学习、经济研究、领导决策等27个不同内容门类的数据库;同时还与全国多家公共图书馆建立起资源共享网络。读者在家中登录网络,就能使用这些数字资源;还能通过网络咨询台,与咨询馆员在线实时交流,并通过远程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需要的期刊论文和电子图书。据统计,2015年,青岛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访问量已达320.5万次,下载电子论文93.8万篇。“互联网+图书馆”正日益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博物馆”的新模式也正带来青岛的博物馆服务方式和品质的嬗变。从2015年8月开始,青岛市博物馆加入了山东省珍贵文物数字化工程项目计划,根据计划,博物馆的千余件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将逐一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建立永久性、高精度的数字档案。数字化文物建档完成后,一些不能来市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通过网站、App终端和微信,在家里就能立体浏览博物馆馆藏,可能看到的比橱窗里的还要真切、细微。诸多藏在库房深处、没有展出空间的宝贝也将因此重见天日。而有了这样的文物数字化模型做基础,结合3D打印技术,类似于市博物馆“北魏石佛像”这样的镇馆之宝,就可以开发制作成微缩的文创产品,走下展台,变身为点缀日常生活的艺术品。 

  2016年春节,青岛市博物馆在微信上开启了一个微展览,数十件拥有猴子图形的馆藏宝贝集中展出,吸引了众多网友光顾点赞,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完善和提高,未来微展览的品质也将相应提升,内容主题也会日趋丰富,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一个重要补充。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虚拟博物馆”业已在其官网上线,观众借助鼠标和方向键,就能在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德式建筑中身临其境地徜徉,并聆听所经过展品的讲解。 

  按照设计,未来智慧型公共文化设施都将具备一项功能,依托大数据,分析每一位参观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和需求,为其订制专属的服务。而这,也将成为“互联网+”时代青岛公共文化设施共同的目标——将服务细化到每一个市民。(来源:文化部网站)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