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从惜水共识到节水实践

03.04.2015  11:39

阳泉市南庄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水处理站的一体化净水器

记者在阳泉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车间品尝再生水

阳泉古称“漾泉”,因泉水喷涌而得名。在阳泉,有很多与水有关的地名,五渡、苇泽关、白泉、神水泉……足见此地山泉星罗棋布,水量丰沛。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夜宿阳泉时曾写下了“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的诗篇,赞美阳泉的水光山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阳泉的水不够用了,奔流的“漾泉”日渐远离,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07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随着用水需求大幅度增加,如何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成为摆在139万阳泉人面前的大事。
   2010年7月,水利部确定阳泉市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开启了这座能源城市破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历程。随后,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以“控用水、治污水、保清水、抓节水、用中水”五水共治为理念,完成了试点建设,坚实的水务保障为建设美丽阳泉吃下了“定心丸”。

   A 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务一体化是关键

3月26日,当记者问及阳泉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阳泉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聂春和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王红斌都表示,水务一体化起着关键的作用。“阳泉是全省唯一一家实现市县两级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城市。”聂春告诉记者,阳泉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水污染日益严重,水源地水质有些指标也接近临界状态。
   水不够用、水不好用,但在治水方面却面临着“一龙治水、多龙管水”的窘境,分散的管理体制使得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利用,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农村用水入城市管网难,城市供水享受水利政策难。“那时候,自来水公司需要到水利部门跑指标,城市水资源费用却没有人代收,缺口很大,而节水办也设立在城建系统,有限的水资源难以实现最优化利用和联合调度。”聂春说。
   为了破解用水乱象,从2000年开始,阳泉市就不断地探索水务一体化的路子,经历了多次沉浮。2001年,城市防汛办划归水利系统。2009年,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契机,阳泉市推动了水务一体化的进程。“阳泉市县区少、地方小,水务一体化比较容易实现。”聂春说,2010年2月8日,阳泉市水务局挂牌成立,初步形成了城市防洪除涝、节水供水、排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一体化保障体系。“水务一体化促进了城市节水和农村节水,理顺了关系,节水型社会城市农村一起建设,效果很好。”聂春介绍了水务一体化机制在全民节水方面的突出作用:不仅可以开展专业化的节水指导,克服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的不利因素,调整用水比例,满足各方需求,而且在宣传节水意识和方法方面更有针对性。

   B 矿井水再利用节约用水美化矿山

阳泉市南庄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煤集团”)矿区的半山腰,一个直径约6米的混凝土蓄水池里,褐色的水体在十几根曝气管的作用下不断地翻腾着,泛起了层层的白沫。蓄水池旁边是另外一个同样大小的蓄水池,池边从山下铺上了一根水管,清水流进池中,荡起层层漪涟……
   不足两米,紧挨着的两个水池中怎么会出现反差如此之大的景象?看着记者疑惑的神色,南煤集团矿井水处理站化验员郝美夏解释说,第一个水池里收集的是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而它隔壁的水池里则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中水,这一切的奥秘就在于水池下面的那间站房。
   走进矿井水处理站的站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达六米的“大个子”——一体化净水器。从脏水到净水,全是在这个“大个子”的“肚子”里改变的,“大个子”的脚下有三台加药器,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加入火碱和聚合氯化铝,经过搅拌后,药和矿井水的混合水就会进入“大个子”的“肚子”里。“矿井水是偏酸性的,pH值大概在6—7之间,经过混合加药后,水体的pH值能到7—8之间。”郝美夏说,工作人员每隔两小时对水体进行化验,实时监控水质。
   这是南煤集团针对矿井水既污染环境又浪费水资源的情况,摸索出的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发展路子。矿井水处理站投资近2000万元,日处理矿井水1800立方米,处理后的中水一部分回到井下用于防尘洒水,一部分用于洗煤、制砖,还有一部分用于矿山的绿化灌溉,每天可以节约自来水2750吨,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300多万元。

   C 再生水处理为阳泉挖掘“第二水源

这水绝对安全,能喝!”3月27日,在阳泉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车间,工作人员李晓峰走到一组膜处理反渗透机组侧面,拧开一个水龙头,接了一杯清澈的水,递到记者手中,为了打消记者的疑虑,他先喝了一口。
   水是甜甜的,而且口感特别绵——记者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水质。“这杯水没有色度,非常清透,浑浊度也很低,最重要的是它的脱盐率高达90%。”李晓峰说,反渗透水比普通矿泉水的纯度更高,去除了水中钙、镁、钠等离子,完全符合工业锅炉用水的要求——“工业锅炉用水要求高于饮用水,相当于医院的打针用水”。李晓峰说,这里的再生水主要用于邻近的河坡电厂等工业锅炉用水。
   阳泉市区水资源缺乏,生产、生活用水都要从数十公里外的娘子关提取,成本较高,因而再生水利用就非常必要。市污水处理厂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污水处理用于循环利用的方案。2008年11月,再生水利用工程投入运行,采用了最先进的“超滤+反渗透”双膜过滤工艺。
   车间里,记者看到了从中水到再生水不同阶段的水体变化,从浑浊的中水,到半透明的超滤水,再到透明的再生水。
   阳泉市污水处理厂3年多来供应了大量的再生水,为阳泉挖掘出了可观的“第二水源”。“市区每天的自来水供应量约为10万多吨,再生水的日产量相当于自来水供应的1/10。”阳泉市节水办副主任李亚平直观地做了对比。“我市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是全省首家。去年3月,污水处理厂被水利部、全国节水办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基地,是山西首次获得此项荣誉。

   D 全社会参与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我生长在山城阳泉,这美丽惬意的地方确如阳光般温暖、明亮、耀眼夺目,但并非清泉长流,反倒水资源非常缺乏……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要行动起来,节约用水不是可做不可做的事,这是基本义务。
   这是阳泉四中一位学生参加“大手拉小手,节水靠大家”征文活动时写的文章。2013年5月,阳泉市开展了节水宣传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国家邮政局特批为活动发行明信片,让全市中小学生参与到有奖征文活动中。活动共发出16000多张明信片,收回15000张,评出各类奖项300多名。“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风气。”王红斌表示,那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今年读六年级的赵悦也参加了征文活动,活动期间她通过学校的宣传栏、图册、广播等途径了解了很多节水知识,回到家中就经常督促母亲拧紧水龙头,不要浪费一滴水。如今,活动已经结束将近两年,但节水的意识深深地留在她的脑海中。“洗了脸的水洗脚、冲厕所,还经常给身边的小朋友讲节约用水。”说起女儿,妈妈郭女士承认不如孩子做得好,应该向女儿学习。“虽然有的小朋友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节约用水,但我仍然会向他们宣传节水。”赵悦说,节水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近年来,阳泉市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特殊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转变城乡居民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鼓励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如今,市民正将“惜水”共识变为节水实践。

本报记者 王小强

   ○链接

  阳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举措

1、建立完善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 《阳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阳泉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阳泉市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格限制高耗水建设项目。同时,按照发展规划,坚持“优先使用再生水、合理开发地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的原则,大力实施关井压采工作,有效控制了阳泉市用水总量增长,节约和保护了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
   2、节约工业用水方面,投资12096万元,完成了阳煤集团、南煤集团、阳光发电公司节水改造项目14项,降低了工业单位产品取水量,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3、阳泉市地处太行山脉中段的丘陵地带,因地制宜地采取喷灌、旱井集雨补灌等技术措施应用到农业中,建成了一批节水园区工程。
   4、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对火力发电、钢铁、纺织、化工、造纸、酿酒、炼焦、洗煤等属于限制类的工业企业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在全省率先简化水价分类,有效遏制了城市用水总量的快速增长,提高了用水效率。
   5、在市区建立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又多方筹集资金,投入3亿多元,建成了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生活污水处理。
   6、制定了《阳泉市娘子关泉源(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全部完成”的要求,投资2.6亿元,对娘子关水源地进行综合治理。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