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骨干工程彰显抗洪钢铁力量

06.06.2016  21:06

   尚未进入主汛期,我国江淮、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就进入不停歇的“车轮战”模式。据悉,这种现象近年少见,即便在气候形势类同的1998年也不曾出现过。
  受强降雨影响,从湘江赣江到桂江北江闽江,124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鄱阳两湖水位均高过1998年同期。国家防总最新通报显示,尽管强降水多,江河水量大,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但江河防洪形势总体平稳,防灾减灾工作一直处于可控状态。到目前为止,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数量等重要灾损指标均低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
  有专家介绍,“1998年以前,别说中小河流,连主要江河干流堤防都未全部达到设计标准,还缺少控制性的水利工程,许多地方对大洪水可谓‘束手无策’。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和建设,江河防洪工程体系已经面貌一新。
  在长江流域,今年5月18日至21日的4天间,暴雨笼罩湘江支流洣水流域。五强溪、双牌、欧阳海、酒埠江等一批水库“披挂上阵”,分别削减洪峰2400、700、460、63立方米每秒,削峰率分别达到27%、22%、29%、12%。
  一般来说,风骤雨大,浪高洪急,往往是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而今年在17轮强降雨的突袭之下,洪浪很快就消失在江河湖库之中,对百姓生产生活影响很小。这不能不归功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长江防洪体系的“中坚堡垒”,三峡水库为给后续可能发生的大洪水腾出库容,自4月22日起逐步加大下泄流量。5月31日8时实时水情显示,坝前水位已消落至148.62米。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给出了一组数据:经过多年努力,长江流域已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长江流域在干支流上已建成水库5万多座,总库容3500多亿立方米。自2012年起长江上游相继又有21座大型水库纳入联合调度序列,增加得防洪库容达360亿立方米。
  在黄河流域,自上游至下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水利枢纽巍然矗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河下游两岸临黄大堤实施加高培厚、放淤固堤,加快标准化堤防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在淮河流域,经过60多年持之以恒的治淮,特别近年随着19项骨干工程和进一步治淮的建设,基本形成了防御洪水的工程和非工程体系,逐步改变了缺乏控制、行洪不畅、出海无路的局面。即便洪水滔天,驯服淮河这条“蛟龙”,底气十足。
  在海河流域,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由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各河系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北系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各河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均相当于50年一遇防洪标准。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均已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
  在珠江流域,“广东第一堤”北江大堤,经全面加固达标后与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滞洪区以及芦苞涌、西南涌分洪河道共同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可使北江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西江上游水库群的科学调度,拦洪蓄滞错峰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同时,实施枯水期水量调度,确保澳门、珠海等三角洲地区1500多万人饮水安全。
  如果说大江大河安澜关乎国家发展、社会安定,那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则直接关系家计田亩、百姓生活。在加快推进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中央瞄准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下决心对防洪形势较为紧迫的湖南四水、江西五河、湖北荆南四河、福建五江一溪、浙江钱塘江、新疆和田河等244条重要江河支流的重要河段进行治理,同时启动2209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之后又将近3000条中小河流纳入治理范围。面对今年南方强降雨过程和发生的大洪水,经治理的中小河流经受了洪水考验,改变了过去险象环生的景象。
  治水就是治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防洪工程体系背后,是现代治水理念入脑入心、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直接结果,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安邦惠民的生动体现。
  “厄尔尼诺”影响还在持续,“拉尼娜”又要到来。主汛期日益临近,从珠江到长江、太湖,从黄淮海到松辽河,各流域正严阵以待,立足最不利情况,做最充分的准备。相信随着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一批防洪骨干工程将相继建成,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将进一步加强。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我们手段更多,信心更足。

      作者 林远

来源: 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