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郊区中小微企业成新增长极

18.01.2015  11:03

解决融资难 解决技改难 解决用地难 解决办事难

长治郊区海鸥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在一年内就聚集了40家小微企业,解决800余人就业,年创产值达2亿多元,成为长治市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可复制的一个成功力作——海鸥模式。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治郊区区委、区政府把中小微企业作为推动区域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吸纳社会就业的生力军,采取综合措施扶持中小微企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4年1-12月,全区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01亿元,同比增长8.7%;营业收入完成333亿元,同比增长9%;上缴税金累计完成11.3亿元。

该区把有关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用好用活,结合本区实际出台了扶持企业发展10条奖励政策和实施商标战略5条扶持办法。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2013年以来,区财政共向中小微企业发放各类扶持资金2641万元。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中小微企业制度,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企业排忧解难。同时鼓励企业“小升规”,并向“小巨人”成长,近年来向省、市申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节能及淘汰落后产能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小微企业服务站从源头做起,为企业注册登记、财务代理、教育培训、市场开拓、法律维权等实行一站式服务,2014年全区新增登记注册企业达209户,全区中小微企业704户,从业人员3.6万人。

为有效解决融资难题,该区与省证监局合作开发了众筹平台,推进企业直接融资试点工作;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8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银企合作意向书,签约总额达13.4亿元;联合建行启动了“助保贷”业务;选择10余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展示,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中小微企业“用地难”始终是一大瓶颈。为此,2014年该区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关停的20家企业闲置厂区,下气力盘活2521亩土地资源,邀请驻市各大商会客商实地考察,投资兴业。充分借鉴“海鸥模式”的成功做法,7445厂盘活闲置旧厂区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获新生;长治环渤海电子商务与金融基地,利用区委党校旧校区的土地资源,倾力培育长治版的“阿里巴巴”。

该区倾力的支持、优质的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2014年4月,海鸥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全省中小企业公共示范服务平台。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