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山西交通人: 创新无止境   奋斗更精彩 ——长治公路分局黎城段段长杜立新先进事迹

30.11.2015  21:10
杜立新,一个普通的名字;公路段段长,一个平凡的岗位。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普通和平凡之中,他却用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让人生因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而变得分外绚丽夺目。 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杜立新一直从事公路和桥梁的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长治公路分局勘测设计所副所长、沁县、黎城公路管理段段长,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他都把自己的满腔赤诚倾注到心爱的公路事业上。为此,杜立新先后荣获省市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当选政协长治市委员会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 “路是躺在大地上的丰碑!今生能与路结缘是我这半辈子最大的幸事。”这是杜立新与亲朋好友交谈时情不自禁常言常慨的一句话。当然,这句话,从他谈起路、看到路、走上路时脸上流露出的那份亢奋便不言自明。

创业要实   开拓创新是他的事业追求

“ 我来到这儿,就要干好两件事。一是养好路,二是关心好职工。”这句话,是2006年杜立新走马上任黎城公路段段长时,与职工的第一次见面会上的郑重承诺。 几年来,为了这句承诺,他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徒步走遍了所管养的每一处路段,走进每一个道班,深入离退休人员家中走访,倾听职工心声。而且,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各个道班与道工一起吃饭聊天,了解大家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路为根”的工作理念,提出“人人都有事干,一个都不能少”的管理思路,并倡导“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快乐”的心情愉快工作法和“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推出“农忙季节一线道工带薪休假规定”,以便于农民合同工春播秋收,让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单位一把手,他坚持“常开会、开短会、多沟通”,勇于放权、敢于担责,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项工作部署后,都由分管领导去全面落实,他从不横加干涉。凡遇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他都要找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共同决定。 杜立新常说,“每位职工都有闪光点,领导干部要充分挖掘,关心下属,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此,他不断在创新创效上下功夫,持续组织开展养护工作阶段性劳动竞赛。在他的积极引导下,广大道班工人纷纷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实现了“班班有亮点、路路有景点”的喜人局面。针对境内309国道这一出省运煤通道大吨位车辆日益增加,以及路况急剧衰变的现状,他及时提出“把路当人养”,“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预防性养护新思路,把日常的路面挖补等“大手术”变为人工刷油、灌缝等“微创手术”,除每年集中组织至少两次预防性养护作业外,还坚持勤修细养,及时处治小微病害,将路面病害防治在萌芽状态。 针对境内207国道3处受河床下切可能影响桥梁安全的情况,他琢磨出了就近取材,用浆砌河卵石铺底,并在下游增设截水墙的预防性加固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整治效果,为预防性水毁治理创出了新路子。 针对境内207国道洪井路段视距不良的实际问题,他带领大家通过削除障碍山体、修建视距平台、增设诱导标志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安全隐患。他深入探讨公路技术状况与交通事故发生的内在联系,主动与交警部门沟通、合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软课题研究,为预防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针对境内公路沿线有大量滑落和废弃的片石、碎石、河卵石、旧油皮、混凝土块等实际情况,他紧紧围绕养护转型这一奋斗目标,着力提高广大道工的养护技能,发动大家充分回收和利用这些废弃材料,来浆砌和干砌边沟、边坡、挡墙,取得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养护效果。 接着,“边沟截水墙”、“河卵石浅蝶式边沟”、“卵石硬化路肩”、“利用滑落碎石、废旧油皮、施工挖除的混凝土块干砌边坡”等一系列项目相继付诸实施,收到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边沟截水墙”这一预防性措施,解决了边沟纵坡较大路段的冲刷严重问题,该项目荣获2009年度全省公路系统新技术推广应用三等奖,其经验做法也先后被《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交通决策参考》等媒体进行报道。 新思路催生新办法,新办法带来养护工作新成效。针对边沟除草既浪费人力,破坏生态,还直接影响公路防汛的现实问题,他积极倡导“植被防护”新理念,提出了“边沟杂草只剪不除”的养护思路,并组织对近3公里的土路肩进行植草绿化。他还牵头开展了“科学剪草在土质边沟养护中的应用”软课题研究,对境内公路沿线杂草的种类、生长特点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得2010年省局养护创新二等奖。 作为革命老区的黎城县,红色文化底蕴厚重。在创建文化公路过程中,他结合省局、分局党委大力推进文化公路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这一地域特色,在国道207线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路段设立“烽火太行”雕塑,用卵石在路肩上装点红五星,在隔离墙上书写“八一”字样。利用路边闲置土地修建小型公园2处,建成了方便观景的亭台,增设神话传说壁画。累计建设公路文化风景点26处、大型文化墙3处,依托道班建立了2个小型服务站,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优美的路域环境和服务需求。 “养一辈子公路也不见得是称职的公路人,只有养好一条公路才能算上真正的公路人,仅仅是清挖边沟修补坑槽难以称上标准养护,只有抓好预防性养护、绿色养护方可推进标准养护”。这段话,镌刻在黎城公路段横岭道班的文化长廊上,这是杜立新作为段长的切身体会,也得到了全体道工的一致认同。 2011年9月8日,长治公路分局专门在黎城公路段西井道班召开道班建设推进会,大力推广该段开展养护创新工作的特色经验。2012年4月,省交通运输厅授予黎城公路段“‘十一五’全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谋事要实   认真务实是他的人生准则 2011年9月,国道207线黎城至潞城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奠基开工。杜立新再次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在此前的2004年—2005年,他还曾担任过省道南沁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的项目经理,该工程顺利建成通车,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八路军总部旧址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的举行,提供了良好的路况保障,得到了省厅党组表扬。 领导的信任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作为段长,杜立新深知这项改建工程的复杂性,位于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地下水位偏高且为湿陷性黄土,桥梁比例高,过村路段多,新旧路接头多……但他也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开工第一天起,他就邀请设计、地质专家逐桩、逐段实地察看,完善设计和施工方案。花杆、卷尺是他随身携带的工具。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脑子里始终想着工程的事情。家里全部都交给了同样很忙碌的妻子,甚至她生病几次到省城检查都不能陪同照顾。 征地拆迁对于任何工程来说都是“老大难”,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公路工程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杜立新坚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支持不动摇,通过修便道,通水渠,复耕地,加平交,砌挡墙,增涵洞等工程措施,来解决沿线群众的出行难、上地难、排水难等实际问题,收到了“当地政府满意,沿线群众受益,工程进展顺利”的三赢局面。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怎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杜立新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组织开展“隐患在哪里”和“两年后路的遐想”征文活动,并对以往工程“回头看”,全体参建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他把长治公路人“照规范、看着干”的老传统发扬光大,延伸至“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工地负责人、监理蹲守工地时间成正比”。他要求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采用量化管理;将大桥进度图、路基涵洞进度图、工料机投入情况绘图上墙,动态管理;将重要质量控制指标的各结构层弯沉值绘制成图,形象管理;将各结构层芯样陈列摆放,对比管理;使工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在狠抓工程质量的同时,杜立新十分注重工程的安全工作和廉政建设。新安全法实施后,他多次邀请设计、交警、路政、安监等部门,对沿线安全隐患进行再排查,并逐步补充完善安保设施,为公路建成后的安全运营打下良好基础。为花好项目每一分钱,从工程承包、物资采购到变更设计等重点环节,他都要求纪检监察人员全程监督,与县检察院联合下发《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印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手册》,举办“国道207线改建工程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邀请检察人员工地观摩指导,做到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 通过精细化严格管理,保障了工程质量和进度,降低了成本,确保国道207线改建路段自通车之日起就成为一条高标准的文明示范路。 任职黎城10年,杜立新先后组织实施了境内3条国道(含复线)共70余公里的路面大修工程,由于工程质量优良,取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信任。2011年,县政府将县城中心的北坊二桥建设任务交给黎城公路段来负责实施,还聘任杜立新为县广通路工程的技术顾问。作为市政协委员,他提出了不少政协提案,其中,“关于加强对桥涵构造物的保护力度”获得优秀提案奖。黎城公路段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红旗单位”称号,十多年一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做人要实   率先垂范是他的工作作风 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职工。只有领导以身作则,职工才有方向和动力,才能把工作干好。”黎城公路管理段的一代又一代公路人,正是在经年累月的默默奉献和开拓进取中,用激情和汗水铸造出铮铮不变的路魂,用一个又一个事业亮点诠释“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这一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用汗水和智慧无怨无悔地浇筑着一个又一个“公路梦”。 要做就做扎实,要干就干漂亮。哪里有隐患、有险情,哪里就有干部职工并肩战斗的身影。正是凭着这种执着和坚定的信念,杜立新带领全段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保持了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 2013年7月16日,黎城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国道207线洪井段80米长的高填方路基边坡严重垮塌,半幅路基底部悬空,随时可能发生交通中断。险情当急,杜立新和其他三位段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踏勘险情,研究对策,针对无法修筑便道,又不能中断交通的实际情况,他果断提出了“临时防护与永久处治”相结合的修复思路,制定了“先修建防护支撑梁,再加固路基边坡”的施工方案。 经分局批准后,他又连夜组织开展抢修。与时间赛跑,许多同志都是昼夜坚守在阵地上,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关键时刻,人人都在讲奉献,党员干部们更是冲锋在最前沿。段党支部书记梁爱梅天天蹲在工地,跟班作业,巾帼不让须眉;副段长徐伟、连利鸿,都担负着207国道改建工程的重要任务,危急关头,主动请缨,一人严把现场质量关,一人全力组织好后勤保障,坚守在抢险一线。经过两个昼夜的连续奋战,长36米、重100吨的支撑梁浇筑完成,悬空的半幅路基暂时得到稳固,公路基本恢复了正常通行。 由于坍塌路段路面至沟底落差高达18米,场地狭小,大型机械用不上,新修便道难度大。他决定先袋装砂土,分层筑填;再布设钢筋笼,装填石渣,错台加固。每天蹲在工地,同大家一起装袋子搬石头扎笼子。最让人感动的是,临近退休的老职工,正在休假的职工纷纷赶来,大家团结一心,争先恐后,加班加点,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抢险加固任务,还节约了大量经费。这种办法总结为“钢筋网(笼)装填石渣在治理边坡坍塌中的应用”,获得了当年省局养护创新三等奖,为今后类似的应急抢险积累了经验。 杜立新常说:“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奉献,是我们公路人的不懈追求。” 杜立新就是这样一个,一个一辈子都愿意像春蚕吐丝一样生命不止劳作不息的,一个誓用自己的执着和笃定写好那个大写“”字的,一个少有高谈阔论但信仰坚定始终维护共产党员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