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志  爱无垠 ——长治公路分局王建新帮扶孤儿兄妹纪实

03.02.2015  08:09

  编者按      13年前的一次结对帮扶活动,让王建新一家人和一对孤儿兄妹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来,王建新同志在生活压力和饱受非议下,无私奉献,十余年如一日地帮扶曹志坚、曹志润兄妹,用全家人的亲情来温暖两兄妹,演绎了“爱心大接力、全家总动员”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本报特刊登王建新同志先进事迹以飨读者,以期在全系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清风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他退伍却不褪色,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优良传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对党对社会的忠诚和责任。

有这样一个人,他付真诚献爱心,用自己的双臂和家人为一对孤儿兄妹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在扶弱济困间传递着他心中的人性之美。

  他,就是长治公路分局工会副主席王建新。

一次结对 ——

孤儿兄妹的命运蝶变之旅

事情要从13年前说起。
          2001年,王建新因工作需要从长治公路分局团委副书记调任黎城公路段段长。

结识曹志坚、曹志润这对孤儿兄妹,缘于黎城县团委、妇联开展的一次“手拉手”结对献爱心帮扶活动。

听到团委介绍的情况后,王建新专程来到这对孤儿兄妹居住的黎城县东阳关镇东黄须村的姥爷家进行实地走访。一孔破旧的窑洞里,姥爷瘫痪在床,家里仅靠几亩地维持基本生活。家庭的窘迫让他连医院都不敢去,60多岁的姥姥为方便照顾老伴儿自己学会了扎针输液。当时,这对孤儿兄妹中,哥哥曹志坚,14岁,已上初中,妹妹曹志润仅有5岁。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们父母年轻的生命,只能由年迈的姥姥和姥爷抚养他们。这一次走访,王建新被这家人的生活现状震撼不已。

王建新是一名退伍军人,又是十几年的老团干。在唐山大地震中,他失去了自己的亲哥哥,但是大地震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数爱心也让他从最直接的角度感受到了那种人间大爱。在部队里,他所在的连队是魏巍所著《最可爱的人》的原型“松骨峰战斗连”,连队的光荣历史让他的心中装满了责任和荣誉。从部队退伍后,王建新进入了长治公路分局工程三处。1995年,在太旧高速公路会战中,为了解决职工想家的问题,王建新自告奋勇扛起摄像机走家串户,爬山越岭,行程8000余公里慰问职工家属600余次,把职工在太旧路上战天斗地的实况录下来放给他们的家人看,然后再把职工家里的老人、媳妇和孩子们的活动录下来带回工地,就这样把职工和家里人的感情连接了起来,被誉为“鹊桥工程师”。这些经历使他在生活中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别人的困难,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身处逆境、需要帮助的人们。因此,当他面对这对孤儿兄妹时,他的经历、他的情感和他的责任感让他有了一个决断:帮,必须帮。

几天后,一个大雨的上午,王建新和东黄须村支书王晓明一同来到县妇联办公室与等候在那里的孤儿兄妹的姥姥达成了帮扶意向,决定以单位的名义帮扶孤儿兄妹一直到他们18岁长大成人,完成学业。

随后,王建新在黎城公路段召开了一次会议,号召每个职工每月省出一元钱为这对孤儿兄妹进行爱心捐助。让王建新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踊跃支持。于是,王建新专门让时任办公室主任梁爱梅负责这件事,每月固定日子,把大家捐来的钱打到一个专用账户上。就这样,在爱心的延续下,曹志坚顺利地从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以及后来的北京人文大学,现在在太原上班。

在这背后,曹志坚所走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长治公路分局黎城公路段、黎城县团委和妇联3个单位负责人的爱心付出。为了曹志坚顺利入学,王建新一趟一趟去团委、妇联帮他开证明,县团委和妇联的几任领导也不遗余力地从上任手里接过结对帮扶的“接力棒”,为这对孤儿兄妹的健康成长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几年帮扶下来,王建新成了团委、妇联的常客,更成了东黄须村民眼里的一个熟悉身影,他多次入户看望这对兄妹,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新是个好人呐,要不是他,我们这个家早就散架了。”孤儿兄妹的姥姥逢人就夸王建新好。王建新和这家人的结对帮扶故事,在村民的口耳相传中也尽人皆知。

一个抉择——

一家人上演的爱心帮扶“总动员

王建新的家庭是一个三代军人组成的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因为部队需要曾经两度从军,他的儿子也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部队熔炉锤炼的优良传统让这个家有着一种心系社会的良好家风。这一点,从王建新一家人接纳曹志润的事情上便可窥见一斑。

2003年3月,因工作需要,王建新调任长治公路分局停河铺超限检测站工作,这时志润也该上学了。因黎城段的新任领导刚来,王建新也没好意思把资助的事情和新领导说,接力棒没有传下来。这时,孩子的姥姥发愁了,于是找到了王建新说,你能不能再想想办法?王建新说,你放心,不要耽误了姑娘的学习,由我暂时帮助,先在村里上小学吧。

后来,王建新调回了长治工作。期间,一想起曹志润和姥姥那种期盼的眼神,王建新就有点于心不忍。农村那时的教学条件非常有限,年迈的姥姥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她,这对心智正处于发育阶段的曹志润来说未免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后,王建新想,光物质上的资助是不够的,怎么能从心灵上弥补她失去家庭的创伤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在2004年的春节,王建新向父母说出了把曹志润接到长治来让他们老俩口照顾的想法。听了他的想法后,父母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随后,王建新和志润的姥姥商量了一下,便把她接到了谷子研究所家属院和父亲王廷禹、母亲李桂兰一起生活,并为其联系到建东小学上学。建东小学校长得知曹志润是一名受助孤儿后,特意为她减免了部分借读费。

然而,这看似一切顺利的背后,王建新却整日忐忑不安地承担着各种潜在的风险。最大风险就是王建新并不是曹志润的法定监护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随时都面临着被起诉到法院的麻烦。一番思索后,王建新专门找到学校商量,让志润和同样在学校上学的侄儿分到了一个班,以便相互间有个照应。

此外,课余时间,放学后都不敢让志润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出去玩耍,生怕出了意外。因此,小姑娘感觉不公平,心理产生了逆反,经常和王建新家人唱对台戏,有时能把李桂兰气哭了。

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志润生长在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每天的洗脸、洗脚、刷牙等生活习惯就成了李桂兰和曹志润争执的焦点。几次争执后,李桂兰哭着对王建新说:“你快把她领走吧,你献爱心当好人,让我们老俩口号跟着活受罪。

王建新知道母亲是刀子嘴、豆腐心,只好两头穿梭着分别给母亲和志润做思想工作。后来,志润的姥姥知道情况后,也顾不上腿疼,一瘸一拐地坐上客车赶了过来,一边安慰李桂兰,一边训斥外孙女。但只要你付出了真心,事情总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李桂兰和志润的关系日渐融洽,可志润的学习问题又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第一次期中考试,志润的成绩在班里基本垫底,英语0分,数学和语文刚及格。这让当了一辈子劳模,喜欢争强好胜的李桂兰无法接受。于是,虽然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但在学习上,王建新的父母却承担起了“慈父严母”的角色:志润英语差,李桂兰就一点一点的帮她补,每天背诵5个英语单词,没有一天间断过。经过老俩口的不懈努力,志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突飞猛进,并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当时,谷子研究所专门安排一辆车每天接送单位的孩子上下学。一段时间后,王廷禹得知,邻居家的孩子欺负曹志润,每天不让她在车上坐座位,志润只能站着回家。为此王廷禹专门把孩子的家人叫到家里进行了一番长谈,并语重心长地告诉这个家长:“志润以前是个孤儿,现在是我的孙女,是我们家的一员,以后谁也不准欺负她。”这次事情过后,邻居们都知道王建新家是真把这个小姑娘当自家人,也再没有人敢在他们面前说三道四。

一份感恩——

让爱在温暖中传递

  “学会自食其力,尽力回报社会,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感恩。”在曹志润的印象里,王建新总是这么对她说。
        在王建新家的10余年里,曹志润不仅得到了亲人般的亲情呵护,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便是这个军人家庭的良好家风传承给她的。曹志润来家的第一天,爷爷奶奶就告诫她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就像一粒种子,慢慢在曹志润懵懂的心里生根、发芽。而王建新一家人就像农艺师,不断地为这棵小苗施肥、浇水,保证它茁壮成长。

有一次,李桂兰在收拾屋子时,发现曹志润的床底下压着许多零食包装袋,而她给志润的零花钱却一分也没少。难道这钱是孩子偷来的?一想到这些,耿直的李桂兰一下子火冒三丈,让志润跪在她父母的遗像前,生气地给她讲了许多大道理。后来,王建新询问后得知,因为曹志润作业写得好,许多同学就花2元钱找她代写作业。

  “奶奶,我错了,不该乱花钱买零食!”曹志润哭着说。

  “对不起,奶奶不应该怀疑你!奶奶错怪你了!”说着,李桂兰一把将曹志润抱在了怀里。

经历这件事后,志润仿佛一下子开窍了,幼小的心里似乎明白了李桂兰的良苦用心。

2008年,志润考上了长治十中,学校同样为其减免了部分学杂费。为了省钱,每天志润骑车二十多分钟到学校,在李桂兰的严格要求下,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前10名。后来,李桂兰鼓励曹志润入团,并专门找来共青团的章程详细地给她讲解入团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然而,稚气未脱的曹志润,因为贪玩成绩迅速下滑。到中考时,没能考上重点高中。2010年9月,志润被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录取。中考的失败让志润觉得自己辜负了王建新一家人的期望,开始在学校发奋读书,努力锻炼自己。在技师学院的几年里,志润除每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授予奖学金外,还先后担任了学生会干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赚取学费。

2011年,李桂兰被查出得了肺癌。得知奶奶生病住院后,曹志润一有时间就跑到医院来照顾她,吃喝拉撒照顾得无微不至。期间,曹志润曾在路桥某公司实习了几个月,八月十五前夕,单位给她发了500元奖金和两盒月饼。拿着这些钱物,懂事的曹志润来到医院将它们放在了奶奶的病床前。

从母亲生病起,王建新的工资本就放在父亲那里让给母亲治病。几年下来,治疗费用花了几十万,后续每天500多元一粒的进口药更是让家里捉襟见肘。

就在这时,为了实现奶奶提出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想法,曹志润在几番犹豫后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想上大学的心愿。

好好考,考上就上!

虽然经济拮据,但王建新和家人听了曹志润的想法后没有一个人说不,都是鼓励她好好复习。

经过两个月的复习,曹志润以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专部。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志润开学前在一家厨卫电器城打工赚取学费。国庆节放假,志润告诉王建新,学校又给她发了奖学金,她想拿出一部分给福利院的小孩买些东西,并看望一些孤寡老人。王建新听了非常欣慰,实际上多少年来,这就是他最想看到的东西,他和家人的爱心不仅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且还在孩子身上得到传承。他们有了这种信念,将来也会去更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份爱心的传承,必然会点燃一片天地的光明。

去年7月份,李桂兰病情突然恶化,这次没能挽留住老人的生命。李桂兰去世后,志润拿着奶奶专门给她找来的党章,跪在奶奶的遗像前哭泣着说:“奶奶,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写了入党申请书。” 这就是王建新一家人共同的心愿:希望志润能够做一个自立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帮扶孤儿兄妹的13年中,王建新淡泊名利,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没有以此作为炫耀来提高自己的声誉,赚取政治资本,始终以宽广、包容、平和的心态,持之以恒地继续着这一善行义举。而他军人生涯磨练出的那种永争第一、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让他在本职工作中也是兢兢业业,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调入分局担任工会副主席的几年时间里,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跑遍了分局大小道班,走遍了每一个工地,他积极开拓思路,大力丰富基层职工文化生活,同时还兼任了分局内部刊物《长治公路》的主编和长治公路文化协会会长,建成了长治公路发展史教育展厅,筹建了藏书3000余册的职工书屋。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治公路分局工会工作几乎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十佳基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长治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使分局工会工作走在了全系统、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今年,分局工会两次接受了全总、省总150余家工会的观摩检查,得到了全总和省总的高度评价。

这就是王建新,一个知责奋进的人,一个“上善若水”的人。

(姜国栋  宋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