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攻坚路 悠悠朔州梦

31.07.2015  12:25

    雁门关外,染尽人间沧桑;

    桑源大地,见证朔州巨变!

    公元1989年1月,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座新型能源工业城市 ——朔州市诞生了!

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凭借煤炭资源的天然禀赋,遵循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这里演绎 了很多令世人震撼的朔州传奇。

    ——短短24年,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 活节节攀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个昔日被称为雁门关外野人家的“荒凉之地”,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塞上新城!

    ——短短24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建市初的436元增加到 2014年的10137元,增长了23.25倍;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建市初的225元增加到7935元,增长了35.27倍;让45万不同标准下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人类扶 贫史上一个新的奇迹!

不愧苍天不负民    接力传承战贫穷

    朔州地处要塞、三关共目,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历朝历代到解放前夕 ,这里是年年战事、处处有悲歌,留给广大人民的是“残破几个困茅扉、家无隔宿忍朝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开始改善。但因战争重创、土地贫瘠, 广大农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之中。1980年平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1元,生产队和农民欠国家债务811万元,人均欠债63元,解放30年累计吃国家政策补贴2632万元,农民全 靠国家救济的“三黄”(黄玉米、黄大衣、黄军被)维持生济。右玉县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农民生活更是极度贫困,198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贴息贷款扶贫县。其它 县(区)农民的生活也十分清苦。

    1989年1月,新的朔州市组建后,给贫瘠的桑源大地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 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因历史欠账太多,全市农民人民纯收入仅有436元,按1986年人均纯收入206元的贫困线标准计算,全市有20.5万贫困人口。

    特别是1995年,朔州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连续十天十夜的大降雨 ,把土里抛食的农民推向难以招架的境地,全市倒塌房屋4万间,死伤牲畜6万头,毁坏乡村道路439公里,375万庄稼受灾,67万亩土地绝收,4万多人口缺食,151个村断电,1000 多所学校不能正常上课,3000多名学龄儿童失学。朔州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

    灾区的现状,农民的贫困,深深地震撼着每个人。

    正值此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郑重向世界承 诺:要用七年时间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历史性的决策,打响了全国性扶贫攻坚战役,也拉开了朔州向贫困宣战的序幕。

    1996年正月初八一上班,原市委书记金银焕组织召开了党政联席会,研究了 扶贫开发工作,制定了“重点突破(主攻右玉县),整体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提出了“领导联县、系统包乡、单位包村、专人蹲点、大中小型企业包项目扶贫 ”的具体做法,明确了“蹲好一个贫困村、建好一个支部班子、办好一件实事、扶好一个项目、写好一篇调研文章、留下一片深情”的工作要求。出台了《朔州市 扶贫攻坚实施意见》,规定了扶贫攻坚的阶段目标、脱贫期限、管理办法、并将农村工作队的主要的任务正式定为机关定点扶贫。

    桑源古郡、大爱涌动,决战贫困、如火如荼。从1996年开始,市县(区)每 年抽调15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500多支工作队深入农村、定点扶贫,与贫困展开了空前绝后的大决战。93个大中小型企业,10个富裕乡镇,12300名党员干部也采取不同形式,参与 了扶贫攻坚。妇女连环脱贫、青年自愿下乡、科技服务农村更是屡见不鲜,山区农村迎来了大爱涌动的新春天。

    经过五年的扶贫攻坚大决战,全市20.5万贫困农民于2000年春实现了稳定脱 贫,圆满完成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工作任务,贫困农民困扰已久的温饱问题如期得到解决。

春风化雨润无声  真情大爱洒田园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 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伟大的使命。

    进入新千年,为了让贫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过上温饱有余的富裕 生活,市领导调整扶贫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脱贫标准、加大投资力度,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了攻坚战。

    ——在扶贫标准上,把国家1985年确定的年收入206元贫困线标 准提高到1995年的500元;把国家2008年确定的年收入785元贫困线标准提高到2000年的950元;把国家2011年确定的年收入2300元贫困线标准提高到现在的4000元。扶贫标准实现近 20多倍增长,让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扶持的范围。

    ——在扶贫任务上,由过去解决温饱问题,转入巩固温饱成果、 提高发展能力、注重产业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缩小发展差上,扶贫工作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提升。

    ——在扶贫方式上,由过去的“输血式”的救济型扶 贫向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向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

    ——在扶贫举措上,由过去的政府主导,转向了政府主导、企业 帮扶、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业态形式。并成功地探索了“定点式扶贫、包村式增收、企业式帮带、整村式推进、片区式开发、移民式脱贫”的“朔州模式 ”。

    这种渐进性、系统性、多元性、精准性的扶贫模式,为中国扶贫事业创造了 “朔州经验”,也为朔州的减贫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右玉县的一位农民说:“我是一个在贫困中挣扎了好多年的老农民, 过去的生活真的没盼头;这些年党和政府一个劲地帮助我们,并派驻了扶贫工作队,帮我们兴办产业、寻找富路,今天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由衷的感谢共产 党,感谢市委、市政府,感谢扶贫工作队……。”

    朔城区野猪窊的一位农民说:“过去我们村民祖祖辈辈住在土窑里, 村庄破破烂烂,窑洞歪歪扭扭,生活过的非常压抑,去年区委区政府实施了移民搬迁,给我们家家户户盖了新房,而且还考虑了产业发展,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村民们还能住上 砖瓦新房,还是共产党好啊……。”

    如此发自内心的感谢,在朔州大地随处都能听见。这不仅反映了老百姓的脱 贫梦在不断延伸,生活在不断改善,更折射出了各级党委、政府在反贫困的实践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招待会上讲到:“人 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 实例。”

    朔州在建市24年的短短时间里,让45万贫困农民摘掉“穷帽”、 走向富裕,让366个贫困村庄易地搬迁、改变条件;对262个贫困村实施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带动89673贫困人口致富;为688个行政村庄硬化街道、改善环境;为1500个村解决了 吃水困难、饮水安全……,这一系列的大爱行动,让山区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朔州扶贫走过了一段辉 煌历史,也取得了骄人业绩。特别是历任领导解民之忧的坚守,想百姓难的责任,担当使命厉行扶贫长征、尽职尽责书写扶贫大爱的壮举,令人荡气回肠、使人由衷点赞。

延伸梦想担大任    决战贫困步小康

    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新一届党中央向世界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并向国人宣布:“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这一庄严宣示,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特 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二年来,20次国内考察有7次涉及扶贫工作,从阜平、定西、琼海、湘西、 临沂、兰考、喀什,到进山区、走边疆、访老区、入海岛,人们可以清晰地体会 到习总书记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而且把推进扶贫开发,作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亿万贫困群众中国梦的 实现”提上了战略高度。并一针见血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领略总书记的扶贫思想,针对朔州贫困现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动出 击、顺势而为,积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提上重要议程。

    2013年,市委3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村经济社 会状况大调查;启动实施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集中进行了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访知解”活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村80个;完成整村推进村17 个,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700人;支助贫困大学生110名,贫困高中生242名;实施移民搬迁村16个;领导包村增收、机关定点帮扶;企业参与扶贫、国家专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等扶贫资金达到32.5亿元;实现了3.8万人的脱贫致富。

    2014年市委二次常委会议、市政府二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市扶贫 开发领导组召开了社会扶贫动员会;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贫困人口大普查;教育实践活动中走访群众10.25万人次;实施移民搬迁村25个;片区开发项目带动18个村;完成整村推进 村9个,实现就业培训2699人;解决饮水困难村24个,8300人。在全市经济困难情况下,领导包村增收、机关定点扶贫、国家专项扶持、企业参与扶贫等投入扶贫资金20.5亿,实现 了2万人的减贫致富。

    回望十八大以来朔州扶贫开发工作的铿锵脚步,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率先垂 范,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市委书记王安庞履朔2年来,15次到包村联系点搞调研、定项目、作指导, 争取和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邓家村的贫穷落户面貌。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海渊履职朔州一年半,13次到包村联系点指导工作,确 定项目,累计引进和争取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将青钟村打造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

    市政协主席高厚,为包村联系点段家山村争取资金900万元,盖起羊舍60套 ,使全村形成了养羊专业村。

    四套班子其它成员,主动担当责任,积极筹集资金,为包村联系点投入资金 达3000多万元,办实事无数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路线。

    各级包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单位,不负重托、主动作为,把脚印踏在了贫困山 区,把精力用在了农民身上,用真情大爱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二年来,朔州创下了干部深入基层最多、扶贫资金投入最多、实现减贫人口 最多的历史之最,受到了山区人民的真心点赞!

    西水界乡泉子上村一位老农民说:“看到泉子上村发生的大变化,我 们心里暖融融。村容村貌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领导包村增收,圆了我们的脱贫梦……。”

    平鲁双碾乡计家窑村干部讲:“去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包扶我们村,为 老百姓办了好多事,件件入民心、事事总关情,老百姓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

    退下来的原市政协主席王耀斌讲:“这几年的扶贫工作力度很大、投 入很多,感到很兴慰。尤其是市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我作为曾经分管过下乡扶贫工作干部,对今天的农村变化深感由衷的高兴……。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朔州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新成就,但也面 临着新挑战。特别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和经济出现的新常态,实现10多万贫困农民的脱贫梦仍然任重道远。

    为此,市委书记王安庞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打好攻坚战役,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需要,是贫困山区人民的期盼,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强化责任、形成共识,下决心把这场攻坚战役打漂亮,以实际行动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新观点、 新思路。

    今年1月5日市政府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海渊强调:今后三农工 作要抓好三个新突破:一是农业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二是扶贫攻坚工作要有新突破;三是人居环境整治要有新突破。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要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时间、 集中重点,全力打好攻坚战,坚决让贫困山区农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铿锵扶贫路,悠悠民生情。朔州扶贫走过的伟大实践,体现的是担当,包含 的是真情,助推的是发展,成就的是梦想。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决战贫困”的强大态势,有市委、市政府“注重民生”的执政方略,2020年贫困 农民必将同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

 

责任编辑:张阔    审核:申亚莉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