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召开第10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

14.10.2015  18:02

          10月13日,省人民政府召开第10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拟提请11月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修订《条例》以新修订的《环保法》为依据,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制度措施,结合我省实际,并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有益经验,对《环保法》等上位法进行补充细化,以切实增强《条例(修订草案)》中所设定的制度和措施的针对性、操作性和适用性。新修订《条例》的具体内容,主要突出了“四个强化”、“五个重点”和“一个委托”:

      “四个强化”:一是强化责任追究,体现从严管理。强化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责任,健全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机制,严格企业义务,加大对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二是强化源头治理,体现协同管控。强调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环评、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三是强化综合施策,体现突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突出大气、水、固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引领推动改革。改革排污申报、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制度,建立一证式排污的管理制度,引入排污权交易、生态文明考核、生态保护红线等内容,强调立法引领改革的作用。

      “五个重点”:一是强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根据新《环保法》的规定精神,借鉴广东省的做法,《条例(修订草案)》在第二章规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协调机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明确了政府、环保和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以及部门间如何协同,这样有利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部门间协调。二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控制度建设。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条例(修订草案)》第三章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监测管理、重点污染源监控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补充,体现了从严管理和源头治理的原则。三是体现了综合施策重在治本的精神。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不仅要用行政、法律和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和惩治,还需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引导、支持和鼓励。借鉴广东省的做法,《条例(修订草案)》第四章规定了一系列鼓励社会绿色消费,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和进行环保技术改造的政策。四是在大气、水、固废等三大污染领域加强防治。我省是产煤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大省,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省也是严重缺水的省份,境内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自净能力很差,水污染问题突出。我省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采矿废石等固废排放也相当严重。针对这三大污染源,《条例(修订草案)》第五章分别从大气、水和固体废物三个方面规定了比较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五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我省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极其脆弱,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十分重要。为此《条例(修订草案)》第六章专门对生态保护作出了规定,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了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章还特别对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处理做了专门规定。

      “一个委托”:即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当前,因农村地区村庄分布分散,绝大部分农民法制观念和环境意识淡薄,加之县级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交织,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秸秆、落叶焚烧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已经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县级环保部门希望通过此次条例修订授权或委托乡镇人民政府一定的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权,由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实施监管,乡镇领导表示这样做符合地方实际。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办于8月4日邀请省内行政法学、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召开专题论证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与会专家认为授权或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实施监管,并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罚权,既不违反法律规定,也符合当前行政管理权逐步下移的趋势,天津市、贵州省已有这样的做法。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为慎重起见,在《条例(修订草案)》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禁止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造成严重污染,随意堆放垃圾、倾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随意堆放畜禽粪便造成污染影响环境卫生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这样规定既不改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主体地位,也充分体现了自愿的原则。  

                                                                                                                  (法制三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