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回家路上看变化
今年春运是大西高铁开通后的首个春运,不少旅客纷纷选择乘坐高铁回家过年,亲身感受速度带来的出行变化。 记者 杜鹃摄
爷爷家门口平坦的水泥停车场。 记者 杜鹃摄
“编者按”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尽管假期颇短,尽管道阻且长,尽管拖家带口,仍要执拗地回家过年团圆,这几乎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共同心愿。不管是乘坐火车、飞机,还是开车自驾,那些拿着大包小包的男女老少,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回家的路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路网的四通八达、交通方式的更迭变化。路途之变、环境之变、幸福之变,种种变化就是当前我们生活的美好基调。
这种变化,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而是更为便捷舒适;这种变化,让人与人间不再陌生,而是更为融洽和谐。
过年了,回家路上看变化。这条路让我们体会到了真实的情感,幸福的生活。
似箭归心一路通
2009年4月1日,太原至北京的动车开通,两地之间3小时即可到达,“千里晋京半日还”成为现实。对于王峰、李慧这对在京北漂的太原小夫妻来说,动车的到来,意味着每年春节归家的回忆不再是丽泽桥的大巴或是一夜的硬卧了。
2003年,王峰、李慧俩人先后来到北京工作。此后几年,斗志昂扬的满负荷打拼是生活的常态,到了春节这个归家的日子,小两口的心总是以最快的速度飞回太原,任何交通方式都是慢吞吞的。但要想安全地归家,还得选择一种交通工具。
王峰将几种交通方式进行了筛选。飞机:一小时行程,但俩人票价超过千元,过于昂贵;火车:坐一夜,夕发朝至,但由于车少人多,卧铺很难买,几乎每次都只能坐硬座;走高速的大巴车:每半小时一班、7小时行程、准航空服务标准、150元经济票价等优势,随到随走还能多带行李。最终,大巴车成为小两口在动车开通前的归家首选交通工具。
但坐大巴的6个年头里,出行安全成为王峰最大的担忧,“走高速时间长不说,安全上也不放心,雨雪冰冻天高速一封就没办法了。”而动车开通以后,小两口的选择再没有改变,回家的频率也增加了,周末、节假日、父母的生日,说回就回,和同城交通一样。
今年春节回太原,王峰、李慧头一次坐高铁从新落成的太原火车南站下了火车。他们不约而同地想,也许只有越来越快、越来越安全的交通方式,才能追上似箭的归心呢。
回村过年竟堵车
印象中,农村的大年往往年味最浓。喜庆的鞭炮、吉祥的春联宣扬着节日气氛,喜气洋洋的人们在村里说笑走动。但今年正月里,在永济市城北街道东信昌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奇妙景象。挂有全国各地牌照的轿车、面包车、越野车、商务车在巷道里拥挤穿梭,原来显得非常宽敞的巷道变得狭窄,回家过年的人们在村里竟然还会遇到在大城市才有的堵车。
永济牛肉饺子、扯面等小吃全国闻名。东信昌村全村350余户1400余口人,就有600余人在外开饭店。去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仅今年该村就新增了20辆轿车,全村的私家车总数已达到240余辆。每逢春节前后,外出的乡亲们挣了钱,开着买来的新车陆续返乡,村里的道路常常拥堵。
31岁的村民王刚和妻子在山东开饭店,夫妻俩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每年可收入十几万元。去年,随着生意越做越火,夫妻俩雇佣了两个服务员,赚了二十多万元。今年回家时买了一辆本田思域,是全村今年新买私家车的村民之一。他高兴地逢人便说:“路堵,可咱心里舒坦!好政策让咱农民如今也不差钱!”
该村村干部杨小元对记者说,农村兴起买车热,除了现在村里的交通状况和通村道路好外,走出家门外出务工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也是主因。像王刚这样的夫妻二人在外开饭店虽然很辛苦,但收入很可观,一年赚十几二十万元非常普遍。
回家的路会更快更好
什么是幸福?也许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各不相同。对于年逾六旬的母亲来说,新春佳节回到远在100公里之外的老母亲身边,和舅舅姨姨们在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感受“家”的温暖,就是最大的幸福。
100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母亲的老家在晋中市的山沟里,一座普通的小县城,交通不是很方便,连接太原的208国道弯多坡陡,事故频发,极易堵车,遇上雨雪天气更是难以通行。因此,在太长高速公路没有通车以前,母亲担心路上行车危险,一直不让我开车回,而是选择乘坐比较安全的火车。
可是,过年坐火车也挺烦恼的。最一开始,路上耗时将近4个小时不说,“绿皮车”上人多拥挤、保暖性差,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后来,随着铁路不断提速、列车更新换代,“绿皮车”换成了空调车,乘坐环境随之大为改观,乘坐时间也明显缩短,由4个小时变为2个来小时。
2005年年底,太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极大地缩短了与老家间的时空距离,1小时回家的梦想终于实现。行驶在开阔平坦的高速路上,车子一路向南,黑亮的沥青路面在冬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与路面上醒目的白色标线交相辉映。高速路虽然车来车往,但一路畅通,两旁的景物瞬间被抛在身后。母亲说,高速路拉近的不仅仅是家的距离,还有亲人们之间的感情。团聚,或许是过年最大的意义所在。
最近,母亲听说太原至晋城之间计划要修建高铁了,十分高兴,因为这条铁路将从老家经过,未来回“家”的路将会更快更好走。母亲说,速度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路越来越好走,让一家人经常团聚成为现实。
车来车往 回乡“情”书
因为父母的住处与我是“一碗汤的距离”,所以在婚后,春运对我来说即是回丈夫家乡探望公婆的过程。对于交通工具而言,这个过程没什么特别,一直只能是车来车往,因为在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我或者说是我的亲人们仍然坚持两头传递满含情意而又“不甚值钱”的物品。高铁实在不合适大包小包的转运,高速公路宽敞又方便,从家门口到家门口,所以我遥遥观望一下大西高铁矫健的身影就好。
满满的后备箱,在不影响后视的情况下连副驾驶座位都从底到顶堆满了东西,后排座位除了坐人的位置,脚底下、身旁都堆满了东西——2015年的春节,我再一次对无处可放的亲情感叹不已。
难忘的是,几年前,在大运高速回并的路上,遇到一辆同向小车,它的后座玻璃映出了一捆大葱,那时我不由得会心一笑,一捆葱么?是一片父母惦念的情吧,或是游子不肯离乡的心。我婆婆卖力给我们装车时曾被邻里讪笑过:“太原没有馒头么?”我母亲在为亲家准备年货时也被打趣过:“哪儿没有新鲜蔬菜呀?”俩人都对我撇撇嘴,不在意地说:“别理他们,又不是给他们吃的。”
馒头5毛钱一个,10元钱买回来够吃好几天,但是对于我婆婆来说,她早起蒸一大锅馒头,可以让她儿子回家后还能吃到自己妈妈做的饭的味道。新鲜蔬菜最贵不过几元一斤,但是对于我母亲来说,免得自己女儿“目不识丁”胡乱挑选,到了婆家既省时又省力。
返乡时,车里礼物、心意满满当当,回程时,车里年货、特产熙熙攘攘。
一辆小车,一车写给儿女的“情”书。
你坐飞机 我坐大巴
“1个小时到北京,3个多小时再到香港,真是太方便了!”今年春节前,家住吕梁市区的王广发老人满意地告诉记者。老人的儿子在北京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儿媳则在一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香港分公司工作。既需要看护年幼的孙子,又要招呼老家80多岁的老母亲,王广发和老伴经常在老家、北京、香港之间往返。以前,每到过年时节,老两口都不堪舟车劳顿之苦,火车卧铺、大巴、飞机……多种交通工具都体验过。
2014年1月26日,吕梁市机场开通到北京的航线,不啻为老两口的福音。2015年的春节是老两口第一个“全飞”的春节,除了吕梁市区到大武机场略有不便外,其他交通工具都能做到“无缝换乘”。
“坐飞机?没有,没有……一家五口人回重庆,都坐飞机的话太贵了!”2月26日中午,太原市小店区坞城社区里卖面条的老刘一边称面条一边微笑地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回老家,我们都坐大巴,从太原出发,一天多点的时间就到重庆,不贵、安全也很方便。”
一天变成一小时
直到现在,我在梦中还会时常回忆起,曾经爷爷家门前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它承载了我所有童年的春节印象,欢快的、奔波的。从我记事起,每年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回老家祁县山村里过年。那时,回趟老家是一件“大事”。
省城到老家不算很远,不到百十来公里。在我上小学时,回老家过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山村没有电话,写信也是好多天以后才能收到,通信非常不便。回老家先从太原乘火车,下车后还要走十几里路。从公路走到乡村小路,再沿着河岸走几里才能到。若天气晴好,从早上出发下午就到了;若遇上雪天就麻烦了,总觉得长长的路总也走不到头,早上出发到天黑以后才能回到老家。
到上中学时,回老家过年就方便多了。从省城回家可选择火车和长途汽车。爷爷家里安装了电话,准备回老家时给爷爷家打个电话,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爷爷和叔叔就骑自行车到车站接我们,这样也结束了我们不敢买年货的历史。上大学期间回老家更为便捷,全省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后,山村乡间小路修成了笔直的公路,公交车直接通到村口,实现了“一站式”回老家过年。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买了辆汽车,开车回老家过年更为舒适便捷,一个小时便可从太原家中回到老家。为了方便儿孙们停放车辆,爷爷家大门外还修了个小小的水泥停车场,同时可容纳四五辆汽车停放。现在过年时,大家车里堆放着满满当当的年货,享受着由一天时间变为一个多小时的快感,一路 “心花路放”回老家,舒适且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