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淡的年味,永恒不变的归宿

16.02.2015  11:35

  小时候特别地盼望过年,因为过年会有好东西吃,会有新衣服穿,会跟在父母后边挨家走亲戚,到哪全是欢天喜地热热闹闹。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年味儿就变淡了?这是不少人都有的感慨。

  何谓年味?我想,这个概念可以通过老舍在《北京的春节》文中的一些文字去感受: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了廿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大年初一,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可是,现在北方小年已经过完,无论对于上班族而言,还是对于刚刚放了寒假却仍然要写作业、上辅导班的学生们而言,想必都不会对老舍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应该说,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里,已经容不下太多属于过去的节奏偏慢的年味了。再者,即便是有了时间,我们的生活可能仍然被WIFI、手机、电脑、平板所绑架。

  社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味被冲淡是一种必然。一方面,我们被越来越多号称文明的东西所改变,最明显的例子要包括,放鞭炮要让位于减少PM2.5的环境保护诉求;另一方面,一些存在了千百年的习俗,基本失去了存在的载体,比如,城市里住楼房、高档小区的白领,如果选择在城市里过年,家里每天都非常整洁,也基本不用在小年除尘,更不用像在二三十年前那样在年前做几锅馒头、炖一大锅肉食,好在年后伺候亲戚。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生活越来越便利,一些习俗也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可是,任何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习俗。建立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以春耕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也正在与现代文明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同时也发生着新的融合。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为工作和生活奔波,真正在意习俗并在习俗中墨守成规的人也将越来越少。

  恐怕以上这些,都将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这固然能让人伤感,但这绝没有是非对错之论。要知道,社会文明无论如何发展,春节作为全体华人乃至于东方文明中最重要的一个情感纽带与文化载体,对于我们的价值意义是不会因为一些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年味是浓是淡,春节的内核没有变化,比如,团圆、和谐、幸福、美满……这些价值才是藏在春节背后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我们的文明因为有了春节而被称为东方文明,我们因为有春节,才能在一年一个轮回中找到我们灵魂的归处。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