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群众身边去

28.03.2016  21:33

作者:李晓梅

 

每一名人民法官都应该像黄志丽那样善于讲清法理、理顺情理,怀着对群众深厚感情去对待每一个当事人,踏实地走好从法庭到群众心中的最后一步。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需要人民树立法治信仰。人民只有在通过法律解决问题之后才会信任它并进而产生认同感,如何把法律的温暖传送到老百姓的心坎,共享法治文明的进步成果,关键在于如何从法庭走到群众中间。

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的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黄志丽从2002年任助理审判员以来,审结民商事案件5199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撤销改判、无一申诉信访、无一投诉举报。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法理之外,还有人情”。在她看来,调解最有利于实现司法圆满解决纠纷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说,尽管我们被称为法官,但我经常讲,法官不是官,他是按照法律来判断事实,来解决老百姓纠纷的,所以司法不能够脱离群众,更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有官僚气息,所以我们改革的重点要使得我们的司法更加便民,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接地气。

黄志丽就是这样一位不是“官”的法官,她乐于贴近群众,善于用春风化雨般的调解方式化解纠纷,让老百姓从她承办的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和温暖,走好了司法为民的每一步,因此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群众知心人”。

在很多法官特别是年轻的法官眼中,黄志丽式的法官不够“权威”,办案方式显得老套。在他们眼中,似乎审案仅局限于法庭和办公室,与当事人也要保持距离,不必顾忌别人是否服判服气,这必然会疏离人民群众同人民法院的血肉联系,不仅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回应,甚至会走向脱离群众、脱离现实、脱离社会的孤立道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得到群众的首肯和积极回应,又怎能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呢?

法律是刚性的、无情的,但实现法律的过程应该是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黄志丽曾说:“法理之外,还有人情。”法与情看似水火不容,但并非完全对立和割裂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法理的基础包含公序良俗,本身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可;情理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情感需求,也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表现为类似风俗的行为规范,比如“有来无往非礼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亲亲相隐”等,因此“情理”属于法的广义范畴。

如何将法理与人情结合,作出既符合法理也令人信服还能回应情理的裁判,考验的就是一个法官的司法能力。

包括调解在内的法官司法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和经验的集中表现,是专业与人性的结合,不仅需要熟悉法律条文,关键还在于具有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黄志丽用她的爱心,把枯燥僵硬的法条变成温暖而富有人情味的法律适用,实现了法理与情理的有机融合,让法律力度和温度得到完美统一高超的司法能力。

每一名人民法官都应该像黄志丽那样“接地气”,善于讲清法理、理顺情理,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怀着对群众深厚感情去对待每一个当事人,踏实地走好从法庭到群众心中的最后一步,让自己的当事人能从自己办理的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侯成丽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