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 刘月社:“拔穷根”要有真情和韧劲

28.03.2016  12:23
lys1 - 陕西新闻网
lys5 - 陕西新闻网
lys3 - 陕西新闻网
lys2 - 陕西新闻网
来源: www.sxrb.com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能深切体会到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虽然我从山区里走出来了,但那种不易和艰难,我至今牢记在心,也一直渴望有那么一天,尽己所能给他们干点实事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5年7月,山西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扶贫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让52岁的刘月社难掩激动,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那一天”吗?这个在省纪委从事了二十年纪检工作的老兵,抱着“一定要帮村民‘拔除穷根’”的信念,主动请缨,一个月后,被选派到晋中市和顺县横岭镇官庄村任第一书记。

晋中市和顺县横岭镇官庄村第一书记刘月社

  “老百姓不在乎你说得多与少,你得干出实事来,才能让他们认可。”驻村后,刘月社凭着满腔热忱和十足干劲,日日奔走在扶贫路上。在他的带领下,官庄村的水泥路修好了,穿村小河清亮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了,村里的集体养牛场准备盖起来了……面对一项又一项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老百姓、村干部、镇干部,太多人由衷地给他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干部了,真正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这里有家乡的影子,扶贫是一项事业

  3月17日,记者一行跟随刘月社前往官庄村,穿过横岭镇仪城村,便进入官庄的地界。眼前,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平展展地铺设开来,路的两边,冬眠的黄土地在春风的吹拂下开始苏醒,放养的黄牛,在土地上寻觅。极目远方,连绵群山在清晨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引起无限遐思。面对这样一幅静谧的乡村图景,谁又能联想到它几个月前的贫瘠?

  “这个村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破败,这么多年,村里甚至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全是坑坑洼洼的小土路。”回想起第一次进村时看到的景象,刘月社内心的酸楚又涌上心头,“那会儿碰巧刚下完雨,路上泥泞不堪,车都陷到泥里开不动了。进了村,穿村而过的一条小河跟臭沟渠没什么两样,村民住的房子都是三四十年没有翻修过的土房,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6%。”

  生活在同样的土地上,有着同样的生产方式,条件同样艰苦,官庄村的光景,勾起了刘月社的乡愁。“‘爬了一坡又一坡,坡坡都有十里多,走了一弯又一弯,弯弯都有三里半’,用这句话形容我的家乡,一点儿都不为过。官庄和我的家乡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在这里,我能看到家乡的影子。”

修建前后的入村路

  拳拳之心,殷殷深情。现实的触动,让刘月社无法放慢奔走的脚步。村级组织建设、党务村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格局规划……官庄的各项工作红红火火地干起来了。

  “以前村干部和党员开会连个场地都没有,村干部家里就是会场、议事场。”鉴于这种情况,刘月社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和顺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筹资5万,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如今,亮亮堂堂的5间办公用房已经投入使用,彻底告别了官庄多年来谁做当家人、会在谁家开的历史,“看到这个地方,咱们官庄百姓就知道自己的主心骨在哪里了。”

  村级组织建设要抓,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耽误。从去年8月到现在,仅仅七个月的时间,在刘月社的奔走争取下,官庄村修建了2.6公里的出村水泥路,修筑了420米的护村坝,还修建了一个50立方的蓄水池,铺设了1500米自来水管道,安装了32套入户套杆,将自来水接入家家户户,解决了村民吃水困难的问题。

  “第一书记千万不要把这次选派当成锻炼的平台,而是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和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事业来干。”站在官庄的水泥路上,刘月社百感交集,“当第一书记,一定要真心实意地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和他们打成一片,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多看看他们的生活。”

  集体的事要“较真”,困难面前得“较劲”

  “他对老百姓有真感情,推进工作有真措施。在对待集体的事儿上,尤其是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来。对于村里的各个项目,能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干,而且节奏特别快,五十多岁的老干部了,就那么连轴转,一刻不停歇地跑,把周围村干部和老百姓的干劲儿都带动起来了!”谈及刘月社,横岭镇党委书记师秀文赞不绝口,用“真、严、实、快”来总结这个第一书记的工作。

  的确,在涉及到集体的事儿上,刘月社是出了名的爱“较真”。村里修水泥路的那段时间,他天天在现场盯着。“施工方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我们要求的是质量和效益双优化,稍不留神,他们就偷工减料,不是地基压得不实,就是道路硬度不够。”在刘月社看来,事关老百姓的集体工程,怎么能允许在质量上出现问题?也正是在他的坚持和“较真”下,修路期间施工方多次返工,直到质量过关。“这是扶贫工程,我不反对他们挣钱,但是挣钱要挣得合理,不能为了挣钱忽略质量。”

官庄的村民,已经把刘月社当成了自家人

  集体的事“较真”,遇到困难“较劲”。“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是农村工作抓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产业扶贫,刘月社为官庄村争取到了可容纳100头牛的集体养牛场建设项目。项目虽然争取到了,牛场的选址却成了横在眼前的一个大难关。

  “按照相关规定,养牛场的位置必须离村500米、离河400米,这是硬指标,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是官庄的地形地貌,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地方。我就在想,真的是地形地貌不允许,还是我自己没找到?”面对选址困难,刘月社较起劲儿来,官庄附近的山上山下,被他找了个遍,“我三番五次地找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人来现场勘测,到最后别人都嫌我烦,可是没办法,烦也得找。”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寻找之后,刘月社和其他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一块合理合法的养殖用地。

  “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来了六年都没有看全,跟着刘书记,每个地方都跑了七八遍,不知道翻了多少回山头。”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毛晓玲说,“以前交通不便,村子非常闭塞,老百姓干劲儿也不大。现在路修好了,村民听说要集体养牛了,各个摩拳擦掌,积极性特别高。”

  构想不止眼下,更兼远方与文化

  入冬做准备,春来摆“战场”。2016年,官庄村的各项工作都已规划好,将进行产业扶贫、公益工程、基础设施三大类别共19个项目的建设,包括养牛场、光伏电站建设,彭德怀旧居、朱德讲话旧址和中共和西县委、和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开发、保护、利用,戏台修缮,村民文化广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所、磨坊、三桥三路建设等。“这么短的时间内干这么多项目,这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儿。”看着村里公开张贴的项目表,老百姓喜上眉梢。

谈及官庄村未来发展的构想,刘月社又打开了话匣子

  “基础设施建好了,但官庄的地形特点、资源条件,又决定了将来的发展还得在‘路’上做文章。官庄红色底蕴浓厚,附近的石拐村准备打造成红色旅游基地,我们官庄村得学会乘东风,借势发展。”正因如此,刘月社不仅要把2.6公里的出村路修好,还要美化、绿化、亮化,“路肩要再加宽一米,路两边要种1250株油松,还要安装太阳能路灯,每100米一盏,路灯上安1.5米高、0.7米宽的广告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山西精神的具体内容写上,为把官庄建设成延伸石拐红色旅游景区的又一处旅游景点做准备。”

  刘月社对官庄的规划和构想,远远不止眼下。在对官庄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后,刘月社征集民意,结合官庄的实际,确定了“稳定种植业、扩大养牛业、上马光伏发电业、准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对乡村旅游业,他提出了“三园两居一条路”的战略构想。“‘三园’即山川观光园、林下经济园、狩猎园,营造‘踏石径,乘凉亭,山美水秀乐深林,座座青峰景连景,看惊做客异乡人’的山川文化氛围;‘两居’即民俗民居、红色旧址旧居,营造‘传承劳动美德,不忘革命先辈’的历史文化氛围;‘一条路’就是把入村路打造成旅游景观路。”

  行驶在出村的路上,恰巧经过官庄的旧戏台,一米阳光打在顶檐上,还能看见“阳春白雪”四个字。看着这个建成近四十年、总共就唱过两次戏的戏台,刘月社承诺:“戏台修缮的5万资金已经到位,设计方案一出就能动工。等戏台重新建好,我要邀请晋剧院的演员,给老百姓唱两台大戏,响响锣鼓,让咱百姓振奋精神,朝前走!” 

                                                                                                                                                           

山西新闻网记者 郝亚红  郭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