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一二四”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12.06.2014  21:3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全力配合全省40万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提升劳务输转水平,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际和全国劳务市场的新形势,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工信委三家单位经过协商一致,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我省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培训后转移输出,输出后稳定就业为目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全省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积累劳动力资源。

              二、目标任务

              (一)从2012年开始,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载体,实施甘肃省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一二四”增收工程:即每户输转一人,农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每年稳定培训转移就业40万人,实现脱贫致富40万户。
              (二)户均转移劳动力1-1.5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由目前的39.9% 到“十二五”末达到50%;确保实现扶持对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两个百分点。
              (三)稳定“两后生”培训就业。每年完成经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两后生”和“雨露计划”扶持的中职、中技、高职学生10万人稳定就业。
              (四)加大有组织的短期培训和转移就业。每年完成30万人。定向输转,稳定就业。
              (五)扩大短期和季节性劳务输转。全省贫困地区劳务输转达到完成400万人次,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年递增2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进一步整合劳动力培训相关资金用于劳务技能培训。引导贫困村互助资金支持贫困户劳动力劳务就业。
              (二)加大培训力度。“十二五”期间,实现以“两后生”为主的农村新增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
              (三)进一步加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的工作,扩大接受培训的职业学校范围,面向全省贫困地区增加培训人数,提高培训质量,增大稳定转移就业的比例。
              (四)精心打造品牌战略。通过品牌经营和行政推动,将甘肃省“两后生”精心打造成全国优秀劳务品牌,把“陇原妹”、“陇原嫂”、“兰州牛肉拉面”等特色品牌做大做亮做强,引导劳务经济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五)建立稳定的劳务输转基地。重点在津京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新疆自治区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和就业基地及劳务工作站。加强省扶贫办驻新疆劳务办事处的工作。
              (六)加大劳务人员推荐的力度。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和相关培训基地要根据工作需要,定期不定期的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和用工企业、用工人事管理部门积极洽谈,推荐劳务人员。

              四、检查考核

              (一)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将劳务输转工作纳入《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
              (二)考核内容。(1)组织领导。有无专门科室、专人负责;(2)培训任务完成情况。重点为“两后生”、“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及短期培训任务完成情况。(3)输转人次、在外工作时间、稳定就业比例。经统一培训的稳定就业率达到95%以上。(4)收入情况。稳定转移就业的劳务人员人均超过2万元以上,短期就业的达到1.2万元以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增长3.5%以上。
              (三)考核办法。考核采取百分制,考核内容的前三项各占20分,第四项占40分。或将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到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中统一考评。

              五、组织程序

              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省工信委三家单位按照分工和职责,具体负责“一二四”增收工程的资金筹措和培训资源的整合利用,省“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实施程序:学生自愿报名、联村单位联户干部和乡村推荐、培训学校负责招生培训并推荐就业、县扶贫办备案。

 

责任编辑:admin    审核:admin    审定: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