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发展质量全力服务“三农”——忻州市农业机械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功不可没

24.03.2015  17:29

2014 年,忻州市市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全市整体发展战略和全省转型综改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把“提升发展质量”作为服务之本和立业之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锐意进取,强化效能,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推进了农机化的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以实施农机化作业水平提升工程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市农机中心通过积极开展“ 三进三送”活动,把热情周到的服务、惠农利民的政策、先进实用的技术送到了农机合作社、农机户和农民家中;以农机人员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采取统一办班、以会代训、以赛促训和现场讲授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全市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 万余人。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机具和技术,在忻府区、定襄、原平、繁峙、静乐和保德等县(市、区)组织召开了玉米、马铃薯及杂粮收获机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小籽粒播种机械、籽粒苋饲草播种机械、藜麦播种机械、无人机植保机械等现场演示会。一些首次引进示范的新型农业机械和大马力多功能复合型农业机械受到农民青睐,广大农民群众买农机、用农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以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机装备发展质量。2014 年,全市共使用中央农机补贴资金6074 万元,购置各种农机具11626 台(件),受益农户达8435 户,带动农民投入1.4 亿元。农机装备发展质量和速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发展趋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动力机械向大型、小型两端发展。二是收获机械向自走式联合收获发展。全市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获,粮食作物机械保有量进入稳定期。三是农业机械向其他各业平衡发展。设施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揉丝机、打捆机和压块机等机械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业其他各业机械化进程。

三是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逐步提高农机服务质量。近年来,我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健有序,发展势头良好。2014 年,全市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20 个,新增农机大户110 个,新增农机维修网点13个,其中新建“四星级”农机维修网点3 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转变,为增强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二是着力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以农机户为基础,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农机中介服务为纽带,以农机作业、维修、供应服务为内容,以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建立起“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发展;三是着力完善新型服务机制,充分调动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活力增强;四是着力培养新型服务人才,为农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以依法强化农机质量监管为突破口,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市、县农机部门认真履职,扎实开展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机质量的整体提升。一是注重治理,净化农机市场。春耕生产期间,市、县农机质量监管部门积极与当地工商、质监部门联合,对属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设备、测量仪器及维修人员从业资格等进行了审核,对农机经销点和配件门市经营的农机具及进货来源进行了严格审查,对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情况进行了调查。二是加强督导,促进规范运作。为有效保障各类农业机械质量稳定、安全可靠,全市农机部门开展了农机经销点和维修点质量保障能力督导检查工作。三是依法维权护农,积极化解纠纷。市、县两级农机质量监督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认真受理和处理有关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纠纷,有力地维护了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特别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五是以农机化宣传为平台,为服务农民擂鼓助威。市农机中心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突出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内容,使农机化宣传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我市服务农民、促进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选好宣传时机。在“春耕”和“秋收”等重点农时季节集中力量报道农机化工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农机化新闻宣传高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选好新闻载体,针对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介的不同特点,准备了不同的素材稿件,有效地提高了采稿率;三是组织好供需对接,主动为新闻单位找亮点,选角度,挖素材,共同策划了一些紧跟形势、振奋精神、喜闻乐见和有益发展的新闻题材,受到我市广大农民的好评,同时也为全市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