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红色太行山的绿色新篇章

29.08.2016  12:32
 

阅读提示:
  太行山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主战场,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地处我省东部,我省九大省直林局之一的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常年坚守着太行山中段的森林资源。林局跨涉晋中市的和顺、左权、榆社、寿阳及阳泉市的盂县、平定6县,经营总面积133.03万亩,有林地面积77.25万亩,活立木蓄积226.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8%。这片我省太行山石质山区极为稀缺的森林资源,既是海河一级支流浊漳河及清漳河、潇河、滹沱河的发源地,又是我省中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十二五”期间,太行林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国有林场改革的大背景下,认清新形势、确定新定位、明确新使命。在创新森林管护、造林营林、资金投入、考核监管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汲取现代管理精髓创新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使林局整体实力得以提升;所打造的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全过程管理、全机械化作业、全采伐剩余物利用;“精细化管理、资产化管护”的“五全”“两化”模式,是绽放在林业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极大促进兴林与富民、生态与产业、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共创共赢。创出总经营面积比“十一五”末的95.37万亩增加34.76万亩;有林地面积74.8万亩,净增22.55万亩;活立木蓄积192.3万立方米,净增43.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84百分点;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在职职工人均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39万元增加到4.34万元,职工“五险一金”实现100%全覆盖;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的非凡业绩。全局呈现出管理规范、资源增长、林业增效、职工增收、林局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的喜人景象。

  弃旧图新的国有林场改革托举森林资源保护向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资产化管护”迈进,所迸发出的力量促进林局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向前
  在太行林局紫罗管护站前的宣传栏上,精细化管理、资产化管护的分布图昭然醒目,森林资源管护焕发勃勃生机。这是太行林局紧紧抓住国有林场改革“精细化管理、资产化管护”两大要务,锐意改革创新给森林管护带来的新气象。
  改革增动力,创新添活力。秉承新时代“太行精神”的太行林局,以“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教育为引领,以保生态、保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启动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增强林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有林场改革。太行林局把森林资源管护作为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阵地,在管护机制、管护方式上精准发力。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创新举措,全部采用GPS巡检系统,实现各林场管护员森林GPS巡检全应用,能实时显示管护人员位置、管护轨迹、在线观看、及时报警、面积、距离测算等功能,量化、强化森林管护的内容、时间、地点。对森林资源管护的实时动态管理,规范管护,发挥着林业前沿监督作用,在提高管护员的责任意识的同时,更实现对管护区域发生的火灾、乱砍盗挖、病虫害、占地等危害森林资源行为的及时反馈。森林管护“硬件”档次的提升促进着“软件”水平的提高。在健全局领导包场、场领导包站、公安民警包片、管护员包区的监督管理基础上,执行森林管护责任人清单制。将管护地块细化到小班,落实责任到人头,表、图、人三对应,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倒查有据的完整管理链条。太行林局创新晋冀跨省联动机制、局地联防机制、内部协同机制,搭建资源管理与保护信息平台,实现管护体系规范化、管护过程信息化、管理手段智能化、责任落实网络化、日常巡护机械化、队伍协作一体化。森林管护责任全覆盖,实现森林管护无盲区。
  在国有林场改革中,根据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资产化管护”精神,从2016年开始,太行林局选定12个管护站试点。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以管护责任区为基本单元,按小班制卡建档,建立试点区域内各责任区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权力、责任、负面、监管4个清单,明确管护人员责任、权利、待遇、任务、标准和禁止事项、处罚方式及场站监管措施,并按照定地块、定人员、定时间、定奖惩的“四定”要求签订管护协议,绩效挂钩。国有林场改革将促进太行林局森林资源管护跃上新台阶。
  太行林局把国有林场改革作为提高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全面管理、森林抚育、植树造林和苗木产业全过程,效果显著。林局从基础管理入手,将从严、从实、从细管理作为主线,强化事前监督,注重事中检查,明确事后问责,强化资金管理,硬化制度约束,提升林局的综合管理水平。在统领全局的资金、资产和项目规范化管理层面,制定包括资源保护、产业开发、人事、财务、考核管理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将局属各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范畴,实行全员预算、全项目预算、全过程预算。让预算执行在“阳光”下运作并细化到具体人、具体事和具体项目。严格按项目投资,按工程管理。一系列配套管理的创新,使外在约束力变为内生动力,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效益。在造林、封育、森林抚育、产业开发、天保管护和公益林管理层面,从理顺程序入手,制定21项工程项目实施规范。使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常规性工作标准化,实现工程管理与资金管理无缝对接,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联动的有力保障。太行林局以创新为助推器,推动精细化管理向林场延伸。党委成员深入一线包场、包工程,督查指导,实现现地推动。造林进度半月一通报,先进的表扬,后进的批评,实现通报推动。每年4月底组织各造林单位负责人通过现场观摩造林、抚育工程,互相交流,借鉴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每年5月底召开亮点工程观摩会,单位介绍,领导点评,互动打分,总结提升,实现观摩推动。创新“三举措”带动的新激励机制把典型带动效应,良性竞争效能发挥到极致。为切实保证造林、封育、育苗和森林抚育工程建设质量,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太行林局向社会公开招标,外聘监理公司,从开工到结束实行全程专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减少返工成本,促进各项工程向精品化迈进。所营造的创优争先氛围,促进林区发展升级,工程建设提质,种苗产业增效,造林工程精品迭出。林局植树造林连续5年被评为一类工程;国家级造林综合核查全部达标。2014年被评为山西省林业“六大工程”先进集体;2015年,太行林局代表全省接受国家林业局营造林综合核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100%,核实合格率达99.4%,为全省生态建设增光添彩。
  以系统化实施,整体化推进,综合治理为显著特征的全流域治理工程,是耸立在太行山中的绿色标杆,更以赏心悦目的靓丽风景造福四方百姓
  实施流域综治是贯彻习总书记“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具体实践,是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太行林局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的思路。注重工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乔灌草合理搭配、山水林综合治理,凸显规模化、集约化特质。太行林局于2013年在漳河流域启动5大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综治面积占林局总面积的21%。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功能定位,每项工程都有不同的建设重点。一处处山上景观林营造,山下珍稀树种培育,半坡山地圃育苗,集行道绿化、森林抚育、产业开发、大苗定植、珍稀树种培育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成为太行山中的美丽风景。
  进入里禅堂寺沟综合治理区,两边群山耸立,一条纵深4、5公里深沟弯延进深山。绿树如盖、亭台水榭、巍峨庙宇,人工步道两旁,山花烂漫,野趣横溢,如置身美丽画廊让人心旷神怡。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治理区两旁,要在一块块由片状山石垒成簸箕形的方坑中种活一棵树,太行林局职工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太行林区属典型的干石山区,造林难度大,成活保存难。为确保流域治理成效,加强科技支撑,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容器苗栽植、大苗带土栽植势在必行。太行林局细化、量化、硬化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核实合格率、成活率、保存率等指标,实现工程全面创优。对旅游线路两边200亩的荒山进行高起点定位、高质量营造,大穴大苗造林。在精细化造林中,全部采用苗高50cm以上容器苗,地径1.5cm以上,100×80×30㎝的鱼鳞坑整地。使用生根粉、喷洒植物蒸腾抑制剂和防兔害驱避剂等造林新技术,保证了树苗的成活率。在旅游线路两边的8000亩森林抚育中,太行林局按照近自然理理念,因地制宜,因林实策,运用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式、人工油松纯林近自然转化模式等六种模式,精准施策,采取不同技术措施进行细化管理。促进抚育和造景相结合,抚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抚育和大苗移植相结合,人为地利用自然,促进自然由低质低效林向高效优质林转变,提高涵养水土和水源等功能,实现森林经营效益最大化。在2.5公里旅游通道绿化中,对景区内的孤立木、散生木经整形培育成景观树,一树一景观、一山一幅画。探索出一条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森林抚育、综合利用为手段,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治理工程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定植阔叶树大苗11000株;定植针叶树大苗40000株;培育山地阔叶苗50亩;培育黑木耳棒15000根;建设蔬菜温室大棚2个。流域内道路通达,景观优美,森林的各项生态功能充分发挥,逐渐成为人们森林康养,旅游休憩的好去处。太行林局坪松林场阳曲山综合治理区,以生态旅游为主,正在实施森林抚育、中药材种植、旅游道路建设;王景林场杏榛沟综合治理区,以发展特色经济林为主,正在实施特色经济林种植、阔叶大苗定植、灌木林改造、苗圃建设;营盘林场段峪沟综合治理区,以生态修复为主,正在实施阔叶大苗定植、灌木林改造、森林抚育。太行林局5大流域综合治理区已成为资源保护的示范区、森林经营的集约区、产业发展的潜力区、科学技术的试验区。
  不求权属所有,但求有树有绿。太行林局积极探索创新国有+国营、保护+利用、发展林业+区域福祉共建共享,与集体、个人合作造林的“三位一体”新机制。探索不同林种、不同树种、不同林龄的最佳抚育方式,推行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式,为确保抚育的质量和效益,严格规划、设计、培训、采伐、利用、监测、安全7个环节。切实做到理论指导到位,规划方案到位,作业设计到位,施工操作到位,跟踪检查到位,培训服务到位,抚育装备到位。实现林区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增景观、增收入的“五增”目标。站在恋思水库周边的山顶极目远眺,浓密茂盛的绿树劲草覆盖的群山拥抱着一泓碧水,用生命的力量维护着清漳河源头的安全。恋思水库周边生态修复工程是局地共建合作造林的一个样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营造,分步实施,2013至2015年造林3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尽披绿装,清漳河源头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得到了彻底改变。受到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区域生态建设的一项标杆。
  以科技支撑打造现代化苗木基地品牌,以精细化管理提升苗木品质,所创造的绿色产业正以高端、大气、服务功能齐全的品格吸引世人的目光
  地处深山的太行林局坪松林场示范苗圃如同一个城市公园,由红色的紫叶李,黄色的金叶榆,深绿色的油松,翠绿色的葛萝槭组成的彩色方阵,整齐划一,色彩斑斓,让人赏心悦目。苗圃内,一畦畦苗木大小不等,绿化苗、景观苗、针叶树苗、阔叶树苗、珍稀树苗品种齐全。树立于苗木地头的二维码标识牌引人注目。刷屏每个品种的专属二维码标识,苗圃的规模、品种、数量、生物习性、形态特征,生长状况、用途和培育时间等一目了然。这是太行林局靠精细化管理建造高品质苗木基地的缩影。
  多年来,太行林局以种苗产业为龙头,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一手抓保障性苗圃建设,一手抓经营性苗圃扩容,提高经济效益。积极稳妥推进大苗战略,是太行林局面向市场,提高种苗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林局整合苗木资源,采取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措施,大力扶持阔叶育苗,阔叶大苗定植和珍稀阔叶苗木的培育,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优势转换。全局采挖定植大苗4.6万株。形成“乡土为主、立体培育、结构优化、针阔并举、梯次发展、营销同步”的发展格局。精细化质量控制是太行林局确保苗木品质的根本途径。用责任清单制这一精细化管理手段,将苗圃管理细化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品种、每一道环节,项项有人负责,层层有人把关,提高品质。为实现苗圃管理现代化,太行林局率先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苗圃的日常精细化管理中。在松坪、海眼寺林场的苗圃,利用“互联网+苗木”网络平台,建立苗木档案管理数据库,将浇水、锄草、施肥、整形等都录入电子档案,圃地管理跨上科学化、信息化台阶。实行人均创收核定制度,变单个的项目预算为按职工人数来综合核定人均创收指标,变保姆式计划管理模式为指导式、监督式的激励管理模式。这一项项创新举措,使林局林业产业迅速发展,4年新增苗圃面积2000余亩,总面积达到4500亩。其中建成山地苗圃30多个,规模达2620亩。以坪松、海眼寺林场集引种驯化、科技示范、良种繁育和种质保存为一体的经营性示范景观苗圃为骨干,以石源、禅堂寺、营盘、苌池和西烟林场的保障性苗圃为基础的7大苗木培育基地,在圃苗木60余种,6000余万株,优质苗木的供给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森林抚育进行采挖定植,大力培育珍稀乡土树种,已采挖定植大苗10万余株,10多个品种。一处处种源品质良种化、品种选择乡土化、品种质量优质化、施工质量精细化、苗木外形景观化的现代化苗木基地屹立太行山间。
  太行林局植树造林、森林管护、森林抚育带动苗木产业的兴旺,促进了种养殖业、林下资源利用的发展,森林旅游开发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太行山森林公园里禅堂寺景点和设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修缮,与和顺县政府、河北邢州集团达成意向,在晋冀交界处建设山西太行鹊桥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休闲运动区、度假养生区、文化体验区。“太行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山西太行鹊桥生态文化”的旅游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按照“以站建基地”的架构,林局各林场培育木耳4.6万棒,产值达300万元;建温室大棚27座;种植中药材达5000多亩,逐步形成集生产、推广、科研为一体的中药材栽培示范基地。太行林局的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太行干石山区渴望绿色,河流发源地呼唤绿色。太行林局人将义无反顾地改革创新,义无反顾地为绿化太行山,扮靓太行山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