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放射出人文光芒

15.04.2015  11:41

 

潘帅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记者走进闻喜县人民法院的办公大楼,看到几乎所有法官办公室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大部分当事人都会很有礼貌地进门咨询案件进展情况。法官与当事人如朋友般的交流,也让记者对这里的法官刮目相看。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对于这个拥有正式干警83名,其中法官38名,年平均受理案件2000件左右的法院来说,干警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依然坚持用“柔性改变”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让法律放射出人文的光芒,使法治阳光温暖了每个角落。

用智慧解开一个个症结

整日穿行在矛盾的丛林间,闻喜法院的法官也练就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对司法问题的裁断既有冷峻、硬朗的一面,也有柔和、婉约的一面,他们在对抗与妥协中解读并执行法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解开一个个案件症结。

张强(化名)因为医疗纠纷与医院协商不成,到法院起诉后一时没有结果,便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到医院的楼顶欲跳楼轻生。挂断电话,分管民事审判的副院长王文生叫上承办法官迅速赶到现场,拿起扩音器开始劝张强:“你要相信法院,我们正在与医院协商此事,有什么事,咱们下来谈,法院会给你做主。”听到法院为他做主,张强渐渐放松下来,同意再次协商此事。回到法院,双方因为一万元的差额僵持不下。这时,王文生副院长觉察到张强仍然对赔偿款的兑现存有疑虑,他灵机一动,将医院方的负责人叫到一边,让他去准备50元面额的赔偿款。不一会,医院方将一捆捆50元面额的赔偿款摆在了桌面上。看到一大堆现金摆在面前,张强心动了,同意与医院方签订协议。当天,张强便拿着五万元赔偿款回了家。

用行动温暖每位当事人

在闻喜法院法官办公区的墙上挂着很多警示话语,它像一个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法官严守法律底线。正因为如此,这里的每位法官都竭尽所能,在审判实践中让群众对法院产生信任,与法官建立信赖,对正义充满希望。 有一位夏县的案件当事人,预料到将面临不利的裁判结果,于是多次给办案法官和分管院领导发恐吓短信、在法院闹访,扬言上访告状,甚至以死相逼。民一庭庭长赵翔一次又一次耐心接待,与当事人推心置腹地谈人生、说古今、讲法理,最终使其在理性接受败诉结果的同时,对法官的人格也产生了认同。

巡回审判、就地开庭,已经成为法官的自觉行动。该院把法庭开在工厂车间,开在田间地头,在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同时,也使群众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受到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他们还积极探索完善代表委员旁听制度,对社会关注、存在争议的重大案件,开庭时特别邀请相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法委、纪检委以及被害人所在单位有关领导现场旁听,努力做到过程透明、审理公开、裁判公正,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通过走出去到文物保护区、企业等案发地开庭,公开审理,公开宣判,组织群众旁听,把庭审环节变成法制教育的课堂。截至目前,该院在全县13个乡镇28个行政村都实现了当地开庭,开庭实况在电视台反复播放,成为群众非常喜爱的闻喜的“今日说法”。

用严谨守护法律天平

作为法官需要有清晰的办案思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更应具有能担当社会责任、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坦荡胸怀。

在一次庭务会上,刑事审判庭的赵晓芳法官提出,自己正在办理的一起涉嫌妨害公务案存有疑点,在定罪量刑上尚没有把握,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研究此案。原来,赵晓芳法官在阅卷时发现,检察院的起诉书上载明,被告人王某在驾车通过一路口时拒不配合公路巡警的检查,将上前执法的巡警拖行约两公里后,才被挡住去路被迫停车。但在反复查看视频资料时,她发现拖行的时间是一分钟多一点。按照正常的行驶速度,拖行距离无法认定,也直接影响着此案的定罪量刑。合议庭成员及分管副院长也都认为应当对这一证据进行重新核实。1月27日下午,赵晓芳法官与该案的公诉人以及派出所的办案民警,一同来到案发现场,经核实,实际拖行距离为0.9公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反映出了闻喜法院法官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当事人和法律高度负责的职业忠诚。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有正义感、有担当的法官,闻喜法院也收获了一连串的荣誉。2008年,该院被评为“全省优秀法院”,荣立集体二等功;2010年,被省委政法委和省高院评为“清理执行积案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和“警务工作先进集体”,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被省委政法委评为“社会管理创新先进集体”。今年,该院又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院”。

 

 

责任编辑:武文静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2022年8月政府采购意向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