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杂粮阔步走向国际大市场

28.07.2014  20:5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对天然保健食品需求越来越旺盛。我省素有“小杂粮王国”美誉,生产的多种小杂粮正源源不断漂洋过海,走向国际大市场。我市小杂粮因种类多、品质好、营养丰富、无污染,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但资金短缺、杂粮种植不成规模等因素制约着我市小杂粮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如何更好地让小杂粮走出国门,如何以此实现强农富农惠农,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种类繁多 品质优良
  
  小杂粮是指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以外的其他小作物,在我市主要指苦荞、荞麦、燕麦、莜麦、大麦、谷子、高粱、芝麻、绿豆、黑豆、豌豆、芸豆、蚕豆、豇豆等。小杂粮富含各种营养素,既是传统食粮,又是现代保健品。小杂粮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医食同源的特点,在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食用小杂粮食品已成为21世纪健康的消费时尚。我市发展小杂粮生产和出口,对于促进“百园立农”工程建设和发展我市特色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商务局对外贸易科科长车日平介绍说,我市小杂粮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种植面积约160万亩,总产量15.7万吨,南郊、新荣、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灵丘、广灵9个农业县区都有小杂粮。其中新荣区有晋黍四号黍子、晋谷三十三谷子等6个品种,年产量可达17059吨;左云县有荞麦、莜麦、苦荞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可达6508吨;大同县有绿豆、黄豆等6个品种,年产量可达43000吨;阳高县有谷子、高粱、绿豆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可达38638吨;天镇县有英国红、红芸豆等系列芸豆和白黍子、黄黍子等谷物类20多个品种,年产量可达10000吨;浑源县有蚕豆、黄豆等5个品种,年产量可达13859吨;灵丘县有谷子、高梁等6个品种,年产量可达16372吨;广灵县有苦荞米、小米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可达19000吨。南郊区经过小杂粮加工,生产苦荞挂面、荞面挂面、豆面挂面、绿豆挂面、高梁挂面、苦荞速食面等10个品种,年产量可达6000吨。我市的小杂粮品质普遍很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就拿天镇县的芸豆来说,放在水杯中泡起来不褪色,比其他省市的芸豆品质高出一截。
  
  多种因素制约出口步伐
  
  我市小杂粮过去一直是被代理出口,由县区龙头企业组织货源,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再由国内进出口企业代理出口。近几年,我市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小杂粮大约8.7万吨,销售额7亿元人民币,负责销售的企业共有20多家。企业自营出口起步较晚,而且规模很小,2013年全市小杂粮直接出口2300吨,合计298万美元,占全市小杂粮外销总额的2.6%,代理出口约6900吨,合计890万美元,占外销总额的7.9%。主要出口产品是广灵的苦荞米、红芸豆和由多种小杂粮加工制成的饲料,天镇的各种豆类、谷子、黍子和麻子,左云的苦荞茶系列产品等,主要出口企业有广灵县广宽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东方物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雁门清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是意大利、加拿大、印度、荷兰、德国、南非、波兰、英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
  
  “因为我们的产品品质好,所以在国外卖得很好。但由于资金短缺,使产品不能全部自营出口”,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吴海平说,“我们公司主要出口芸豆和谷物类,2012年9月开始出口,当年销售29万美元,2013年销售177.48万美元,产品远销荷兰、意大利、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销售额每年大幅上涨。但因为出口周期长,企业资金短缺,周转不过来,我们每年都要把一些产品卖给大连、天津,代理出口。有时有资金了,产品又没有了,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发展,因此我决定今年公司自己种植芸豆和谷物5000多亩,以保证销售。
  
  “我市其他出口小杂粮的企业几乎都存在像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责任公司遇到的问题,资金不足、种植规模小等因素严重制约我市小杂粮出口”,车日平介绍说,“广交会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有‘中国第一展’之美誉,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为让我市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给我市企业出口搭建平台,市商务局每年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但因为我市企业实力差,没有资金囤货,春季广交会企业都不敢参加。秋季广交会企业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去年秋季广交会仅天镇通航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就现场签约80万美元。”车日平说,资金短缺,大面积集中种植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少,一些县区小杂粮品质有待提高,亟需引进可替代的新品种,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信息不灵,缺乏市场导向性种植和销售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市小杂粮出口。
  
  统一规划 建小杂粮生产基地
  
  市商务局局长栗培林认为,要想把小杂粮做大做强,须在统一规划、建小杂粮生产基地、加大基地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进行全局谋划。把小杂粮纳入粮食生产统一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小杂粮生产的领导,按照区域布局突出各地优势小杂粮作物,加大资金、项目和科技投入,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强化行政推动、宣传发动和信息引导,加大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农民种植,积极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推动小杂粮生产快速发展。
  
  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实行优质小杂粮基地化生产是扩大出口规模、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我市天镇、大同、广灵、左云等县目前已有一批名牌小杂粮生产出口基地,并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声誉,在巩固现有出口基地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扩大规模,采取政府引导,“出口企业+出口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基地建设。根据我市小杂粮出口的潜力和现状,要做好小杂粮优势区域规划,整合优势,突出重点,在全市建立8个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大同县为主产区,建立绿豆生产基地;以新荣区为主产区,建立燕麦、黍子生产基地;以天镇为主产区,建立各类芸豆和谷物生产基地;以灵丘为主产区,建立莜麦生产基地;以广灵为主产区,建立荞麦、谷物生产基地;以左云为主产区,建立苦荞麦生产基地;以阳高为主产区,建立高粱、秋杂谷物生产基地;以浑源为主产区,建立马铃薯、杂豆生产基地。出口基地要明确基地生产区域、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储运设备和明确的主栽品种等,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力争在2015年,全市小杂粮生产规模达到200万亩,出口额达到400万美元,到2020年底,生产规模达到400万亩,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
  
  加大小杂粮生产基地财政支持力度。为积极扶持全市小杂粮生产出口,我市应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每年500万元列入市财政预算。一方面用于企业小杂粮出口贴息,另一方面用于小杂粮生产基地项目扶持。 附件下载:
责任编辑:dts_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