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适应、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

18.06.2015  18: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审视经济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文化建设呈现的趋势性特征,进一步明确文化工作者在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中的使命担当,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中国梦”“文化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新常态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经济新常态的动态发展,往往会催生文化建设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征。文化新常态,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时髦”词汇,而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后对文化建设的时代新思和战略应对。

  (一)文化新常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从经济上找到根源。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文化消费需求将迎来多层次的集中释放,“文化+”成为融合发展的显著标志,文化服务的方式、内容、途径、渠道也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

  (二)文化新常态符合文化改革发展的内在法则。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正如有学者指出,当下中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作为民族“”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正成为文化新常态。

  (三)文化新常态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文化新常态既是由“过去时”发展而来的“现在时”,也是蕴含着巨大进步、创新活力、迈向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未来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主观与客观、辩证与唯物、历史与现实的三大统一。

  (四)文化新常态符合十八大后的新形势、新局面。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纲五常”。“一纲”指的是“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常”指的是:常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常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常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常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正是文化新常态应运而生的历史背景和学理支撑。

   二、文化新常态的七个趋势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认为,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文化新常态带来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变,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二是“”变,这个“”更多地强调发展的内涵和效益。

  (一)文化消费集中释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发展进入当前阶段,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层次阶段,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文化消费作为这样一种消费形态,必将迎来集中释放的膨胀时期。

  (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民生更加优化。在新常态下,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趋势不断增强,公共财政对文化民生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将会得到更好保障。

  (四)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我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效应,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

  (五)改革创新更为紧迫。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化改革发展领域,有些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大胆创新。

  (六)融合发展渐成主流。文化新常态下,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文化+金融”强化资金支持,“文化+科技”形成“集成创新”效应,“文化+城镇化”破除千城一面,“文化+旅游”提升文化内涵,“文化+农业”打造升级版“农家乐”。

  (七)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方“共舞”。新常态要求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综合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推动走向市场化,以需求带动转变,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

   三、辩证看待文化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统筹谋划中作出最为有利的判断和选择。

  一方面,文化新常态是进步。文化新常态是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文化新常态是“富态”。当前,文化建设迎来春天,文艺创作、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实现了“质量双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的“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化新常态是“优态”。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发展更加平稳,质量大为提升,效益更加充分。文化新常态是机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另一方面,文化新常态暗含压力。文化消费习惯还比较脆弱,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环境,正处于蹒跚学步的成长期。文化新常态带来新挑战。整体上看,无论是文化业态建设、文艺精品生产,还是文化产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等,均处于一种努力探索、积极攀升的时期,尚未进入到成熟发展阶段。文化新常态隐伏新风险。随着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主权、文化安全问题也由此浮上水面。

   四、面对文化新常态贵在保持平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面对文化新常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个体的平凡心。就是要冷静理性,不急不躁,务实“归位”。要把握好局势(整体)、领导(大体)、组织(团体)、群众(主体)和个人(个体)五个方面,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重程序,讲效益、重实干,讲奉献、淡名利,讲风尚、树形象,坚守本位、做好本职、不忘本分。

  (二)对前景的自信心。就是要认清优势,信念坚定,斗志昂扬。习近平总书记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考察时提出“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我们既有近年来改革发展所积累的实力和经验,也有“一带一路”的战略空间和政策支持。只要我们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抓工作、谋发展上来,注重激发新活力、增强新动力、培育新优势,就一定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是要敢于担当,直面挑战,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工作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文化工作者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面对机遇和挑战,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四)对发展的进取心。就是要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真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文化工作者肩负着“加快”和“率先”的历史重任,要认清形势,锐意进取,奋发努力,争取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五、自觉主动地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

  文艺家是灵魂的工程师,文化工作者是时代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面对文化新常态,要敢字当头、勇为人先,走在前、做表率。

  (一)增强五个意识。意识是价值选择的前提,是行动的先导。增强大局意识。要围绕实现“中国梦”“文化梦”,主动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部署、在大局下行动,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文化支撑。增强机遇意识。新常态是一个新机遇,也是一个大舞台。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劲头,  在机遇面前早抓一步、抢先一筹,推动文化发展快马一鞭、领先一步。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改革意识。改革是时代的主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继续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增强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文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命题。要加强文化领域立法、执法工作,着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五种思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的高度决定事业的广度。树立战略思维。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判断和科学决策上来,聚焦目标、把握大势、积极应对。树立系统思维。把文化建设放在“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充分调动每一个系统要素,使经济与文化、政治与文化、社会与文化、生态文明与文化协调互动、相得益彰。树立辩证思维。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树立创新思维。要打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惯性,去除思维封闭,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推动文化理念创新、抢占文化发展先机。树立底线思维。关键是明确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标,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三)落实五项行动。行动就是要“”,“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笃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做到“五学五坚五自信”,即:学而知,坚定中国梦,增强目标自信;学而信,坚信中国力量,增强理论自信;学而倡,坚守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学而行,坚明中国故事,增强制度自信;学而用,坚持中国法治,增强道路自信。正心。“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文化工作者要做文化新常态下正心正身的示范者,以“自身正”引领时代新风,清除非主流情绪,在思想和灵魂深处摆正位置,认清自身。凝神。要治好“懒散软”,不能“等靠要”,克服懒惰心理,纠治应付状态,全神贯注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力。要用文化的力量、文艺的形式传递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凝聚文化力量,为社会描绘共同理想,为人民构建精神家园。蛮拼。要发扬“蛮拼”精神,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文化需求,主动认识、适应、引领、推动文化新常态。(作者: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王离湘)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