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和遏制高墙内的腐败

11.03.2015  17:38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减刑背后是“提钱出狱”、假释变成“提前释放”、保外就医成了“保而不医”……司法中的人性化政策,如今却被异化成了权钱勾结的法外之路,高墙内的腐败必须警惕并予以遏制。

    正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部分代表委员表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制度,是司法“严宽相济”的具体体现。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人性化”政策却逐渐成了“权力寻租”“金钱交易”市场里的棋子,使得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权威受到影响。

    “与其审判时花钱请律师辩护,不如留着将来用到监狱里去。”多位代表、委员说起社会上的“坊间语录”。一些律师甚至指出,现实生活中有少数曾经的犯人出狱后,凭借着自身经验,甚至把帮别人“提钱出狱”作为了“职业”。

    “提钱出狱”、“保而不医”,种种偏离制度设计初衷的异象,究其原因是缺乏系统性的监督、缺乏政策功能的自我修复机制。

    遏制“提钱出狱”,需要法律和司法机关及时梳理,使政策刚性、明确、易操作,通过客观评估、自我修复,堵住制度的“后门”。比如,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刑。导致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做起“买发明专利、假立功”的生意。消除诸种乱象,显然需要政策的修复。

    遏制“提钱出狱”,需要严厉的违规违法问责制度,用制度保障监狱、法院、医院等机构部门相互制约,让检察机关监督落到实处。就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让“提钱出狱”潜规则无处通行。

    杜绝暗箱操作,公开透明和更大范围接受监督是最好的“良药”。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已经开通,必要而及时。更多的信息主动公开、及时更新需要后续跟进,并且方便社会公共查询和监督。推行网上办案,全程留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作空间,让权力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岳德亮、张丽娜、刘良恒、方列)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