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50万人脱贫开“良方”——《山西省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解读

16.03.2016  10:18

    政策解读
  
3月10日,省扶贫办下发《山西省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详细分解出今年实施的40项扶贫重点工作,力争全年完成1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5万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促进转移就业,50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瞄准脱贫攻坚重点区域
  
要点》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扶贫开发工作,夺取脱贫攻坚年度战役开门红,对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我省将分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企业产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构树扶贫、电子商务扶贫、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就业培训、“雨露计划”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重点工程。
  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片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抓好顶层设计,落实工作责任,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帮扶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动员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脱贫攻坚。推动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确保全年完成1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5万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促进转移就业,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50万贫困人口脱贫。
  立足吕梁山片区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有序推进核桃、红枣等为主的百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百万千瓦的光伏扶贫工程和10万人的护工护理就业培训工程为主的“三个一”的扶贫行动,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实现脱贫攻坚重点突破。还将深入推进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大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加强与国家片区扶贫攻坚牵头联系单位合作,与省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大片区“十三五”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统筹协调行业部门推进片区攻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区域发展步伐。
   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前,我省已被列入国家光伏扶贫工程首批试点,已经产生稳定的扶贫成效。今年,将在临汾、大同两市五县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5年和2016年两年省级安排的424座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和并网运营,选择条件具备、协调推进能力强的市、县,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力争在3月底前开工建设一批光伏扶贫工程。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力争3月底前开工建设一批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作用,指导市级投融资平台建设,使各类资金使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此外,本着量力而行、保障基本生活的要求,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和建设标准,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针对“雨露计划”教育扶贫,将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做到应助尽助。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教育扶贫资助工作,对考入计划内二本B类以上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做到应助尽助; 在金融扶贫方面,推动金融合作机构在贫困村建立以第一书记作为“驻村金融指导员”的工作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分担机制,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相互协调配合的新型扶贫小额模式,积极推动贫困村在村级建立产业发展担保互助合作社等。
  此外,还将以成熟景区周边连片贫困村为重点,以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两村”建设为主,继续抓好2015年实施的32个乡村旅游试点村建设,新支持100个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为脱贫攻坚战创造有利条件
  
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小鹏省长就表示,2016年要确保完成50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他指出,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五个一批”工程,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他强调,山西都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贫困的“帽子”一戴就是数年。2016年,山西将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从政府层面来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强化了扶贫攻坚的执行力和目标责任;从扶贫政策层面,我省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进一步为扶贫领域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的广阔空间。此外,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计划、易地扶贫搬迁、金融小额贷款扶贫等一系列具有山西特色政策的出台,为扶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发展基础层面,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收入连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提供了可用的财力保障。通过实施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为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我省以工补农、以煤补农优势日益突出,一大批资源型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社会资源。贫困地区一大批具有传统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开发加快推进,为农民生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人的主动性层面,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扶贫措施的实施和执行,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完善“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精准扶贫组织保障体系,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责任编辑:刘振华    审核:    审定: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