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理论”如何骗了众人血汗钱?

10.11.2015  08:59

    “先销售后生产,先卖观念和服务,后做市场与生产,先树品牌,后做市场,定牌生产。”对于这个貌似很有创意的“虚拟经济理论”,你是否会动心并且投资其中呢?十多年前发生在我省的这样一起非法集资案件让数万人卷入其中,损失上亿元,很多人就是被这个所谓的创新理念洗了脑。

    案情:1999年,福建人聂某某在太原市注册成立山西璞真灵芝酒业有限公司(中国璞真事业机构),但到年底就面临停产。聂某某在经营期间想出一套成就“大事”的“虚拟经济理论”:先销售后生产,先卖观念和服务,后做市场与生产,先树品牌,后做市场,定牌生产。2002年7月和12月,聂某某相继注册成立山西三江源璞真生态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和山西璞真假日俱乐部有限公司。在3年时间内,聂某某用他的“虚拟经济理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65亿元,先后有数万人次直接参与。

    手段:首先是以所谓“虚拟经济理论”蛊惑人心。聂某某在山西各地演讲、举办各类培训班,将集资目标定位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残疾人和老年人,因为这些人有着更强烈的致富梦想。至案发前,他已经建成了以晋中市为中心,辐射太原、阳泉、长治、运城等十余个县(市)的一、二级网点145个,招募工作人员54名。

    其次是用多种模式吸纳资金,2000年10月到2003年6月,聂某某先后出台了6套集资模式:签订植树合同,每投资1万元,5年后回报2.2万元,25年后回报50万元。签订产品委托销售书,如客户购买1万元的璞真产品,产品由璞真事业机构代销,半年后返还客户本金1万元,第七个月回报客户1000元,第八个月再回报1000元。成立炎黄帝研究会,客户投资1万元,马上返还3000元,一年后再返还1万元。还在阳泉、榆次等地建立安养中心,与当地的孤寡老人签合同,对方交2万元就可以到安养中心免费生活一年。一年后退出,2万元退还本人。如再住,再交2万元。另外,将他人生产的无牌酒、饮料等商品贴上“璞真”标签,冒充灵芝饮品售卖。此外,还以璞真假日俱乐部有限公司的名义,鼓励集资者办会员卡,发展下线。

    还利用与传销相似的“P级网络计划”激励“优秀者”。一个营销骨干发展子营销骨干5个,每个投资至少4万元,则给予3000元奖金,集够120万元再加5000元奖金。如果不要奖金,则奖给价值4万元的汽车一辆,再增发1500元工资,外加西服一套。截至案发,该机构购买、发放的奖励轿车共计132辆。启示:据山西警方统计,2002年平遥县全年财政收入为1.52亿元,而这一年,当地投往璞真的资金就高达1.64亿元。如此惊人的数额充分说明,社会闲散资金保值增值投资渠道的短缺与阻塞,与我国一再发生的非法集资案件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