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村”里过“忙”年

29.01.2022  08:13

图为成和平妻子忙着摘菜、装箱。

  腊月二十三,雪后初霁。古交大山,一个个村庄安静地躺在山窝窝里,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驱车从古交市区出发,沿339国道一路向南,约莫半个小时,便来到目的地——邢家社乡龙子村。

  和众多忙着过年的村庄不同,龙子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大棚里忙碌——趁着节前蔬菜销售旺季,大家伙都铆足干劲。

  扫雪、卷帘、摘菜、装箱……一早上的工夫,村民成和平的衣襟便被汗水浸湿。棚外拉菜的小货车里,打包装箱的小白菜、油菜、香菜码放得整整齐齐。“年前市场行情不赖,一天得进城两三趟。”成和平一边将棉被盖在菜箱上,一边笑着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龙子村有90户近400口人。别看村子不大,靠着紧邻大川河的水资源优势,这里已有几十年的蔬菜种植历史,是古交有名的“蔬菜村”。村里480亩耕地几乎全部用于种植蔬菜。仅靠这一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

  “我父辈那代就开始种菜。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已经建起了蔬菜大棚。”村党支部书记成国强讲起龙子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故事津津乐道。

  “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呈深褐色,独特的环境加之现代种植技术,造就了高品质的蔬菜。”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成二平接着话茬说,早些年,村民们也曾受过困扰——因为冬季地温低,每年过了正月后大棚蔬菜才能上市,错过了春节前后新鲜蔬菜行市好的时节。

  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村里的蔬菜技术员成拉旺多次到河北和省农科院蔬菜所找专家拜师学艺,学习越冬大棚种植管理技术。回来后,他结合本村的自然条件反复推敲、试验,从墙体、骨架、覆膜、方位等方面研究,终于成功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日光节能温室大棚技术。

  “走,咱们进大棚瞧瞧。”在成国强的邀请下,记者就近走入一间大棚。村民成跃光和妻子正忙着打理菜地。

  棚里的温度明显高出许多,仿若进入热带雨林,棚顶的水珠不时落下来,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绿油油的芹菜、香菜、油菜以垄而分,长势旺盛,浓郁的菜香扑鼻而来,“同样是地里种出来的菜,我们这儿的口感好,特别有味道。在古交,龙子村的菜特别受市场欢迎。”成跃光说:“因为品质高,价格也略高,依旧供不应求。

  成跃光种着两间大棚,一年四季都在棚里忙,一个棚种绿叶菜,一个棚种水萝卜,收完以后,还要赶着种西红柿、黄瓜。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打算再干两年在城里买房子。

  在龙子村,许多村民和成跃光一样,种着两间大棚,过着一年四季都有钱进账的生活。有了支柱产业,村集体也越变越强,村里这几年新打了3眼水井,安装输水管道600余米,硬化田间路1500米。还新建了文体休闲广场、科技文化活动室、洗澡堂,并投资20余万元配备了太阳能热水设备。

  与此同时,龙子村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制定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注册了“净苑”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流程、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走上了蔬菜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谈及新年计划,成国强和成二平几乎异口同声,“我们计划建一座西红柿酱加工厂,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记者感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地处古交深山的一个小山村,因地制宜,借助特色产业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实现了“一方水土养富一方人”。

  龙子村的实践再次证明,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发展了,各方面资源才能得到充足有效地利用,才能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切实享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红利。

  乡村产业振兴,认清区位优势十分重要。发展特色产业,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是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潜能,加快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布局,集中培育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持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中、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特色板块基地,让绿水青山为当地群众带来“金山银山”。

  当前,我市一些地方的乡村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较短,市场竞争力弱。接下来应瞄准薄弱环节,加快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让“一产”优起来,多在生产绿色优质产品上做文章;让“二产”强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让“三产”旺起来,加快传统农业与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等深度融合。只有在产业规划、龙头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让广袤乡村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