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为你讲述“男男”艾滋病人的故事

02.12.2015  09:32

  11月29日,在我省举行的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官方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全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6699例,现存活管理4992例。而在今年新报告病例中,95%是通过性传播,尤其是男男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而且青年学生成为感染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报告青年学生病例仅482例,2014年上升到2552例,其中经男男同性传播的比例由58%升至82%。

  这一个个数据无不让人心惊。然而,心惊之余,相信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男男同性传播”的速度会明显上升?连日来,记者走近省城一个以男同性恋为主要人群的民间防艾组织负责人,以及一个十多年来一直在为男同性恋群体服务的医生,通过他们的视角探究这个“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现状。

   A受访者:原木

  在公开场合,他从不避讳自己是个男同性恋,甚至多次出现在报纸、电视上。他叫原木(化名),我省首个同性恋防艾志愿团体——“蓝典工作组”的负责人,从2006年成立工作组到现在,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防治常识的公益宣传,服务人群主要就是周围和他一样的男同性恋。2010年9月,“蓝典工作组”在得到中国艾滋病基金会的援助后,随即正式开展了山西唯一一个非官方的HIV快速检测点,原木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快检员”。

   老GAY”心存侥幸最终被感染

  身处这个圈子,原木深知省城很多同性恋对艾滋病的认知很模糊,同性恋场所频繁上演着疯狂的性行为,却很少有人使用安全套。“不做任何防护的性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原木坦言,因为同性恋间没有婚姻约束,又不必担心怀孕,关系全凭感情维系,更换性伴侣、多个性伴侣很常见。不少人虽然明白自己的行为高危,却不做防护,既是为了“快感”,也是为了表示对男友的信任。然而,有些同性恋已有妻室,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很容易形成扩散。“还有一些人就是心存侥幸,觉得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原木介绍,从2010年9月开展快速检测到目前,前后六年,蓝典工作组已经累计“快检”3056人次,其中有289人经过在省疾控的进一步检查,被确诊感染了HIV病毒。“在这部分人群中,不乏一些隔三差五就来做检测的人,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也深知这样做的危害,但就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被感染,可结果还是感染了。”原木说,有的人甚至会说,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会是现在,显得很无所谓。在原木看来,医学的进步,让曾经的“不治之症”变得可以控制,从另一角度也使一部分人有恃无恐。

   小鲜肉”感染不到两年离世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但原木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是2013年的冬至,一个艾滋病患者经救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3岁。

  原木告诉记者,2007年,他带着省疾控工作人员第一次在酒吧筛查时,发现了我省第一例“男男”艾滋病感染者,由于治疗及时,艾滋病毒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这名艾滋病感染者依旧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上述年仅23岁的小伙子感染病毒不到两年就离开人世,这确实让原木有些心痛。“主要就是防治常识的匮乏,感染前,不了解男男同性行为的危险性,感染后,只因在服药时出现一些反应,没有及时得到正规机构的指导,就自行放弃治疗,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病情持续恶化。”原木说,防治艾滋病,强调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因此,高危人群一定要坚持定期筛查,及时了解自身状况。而艾滋病感染者也不要过分忧虑。如果免疫指标(CD4)在600左右,不需要服药治疗,只要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如果CD4指标低于350,就需要终身服药以避免发病。

  坚持服药,不擅自停药,对艾滋病感染者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感染者不按时吃药,产生了耐药性,今后可能会陷入无药可用的地步。如果放任艾滋病毒侵袭自身免疫系统,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一个小感冒都可能是致命的。

   呼吁:对艾滋病人少一些误解和歧视

  “这几年,每到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几天,我们的志愿者都会很忙,一方面是应邀参加社会各界的各种宣传活动,还有就是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感觉好像只有在世界艾滋病日,大家才会关注那些感染者。”原木坦言,从最初单纯的防艾宣传,到近几年为“男男”进行艾滋病“快检”,志愿者们接触了很多HIV感染者,几乎每个人拿到确诊报告的那一刻,都有轻生的念头,“不只是因为艾滋病不可治愈,更是害怕自己变成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过街老鼠’。这正说明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的误解和歧视还非常严重”。

  “对于很多男同性恋者而言,本身就缺乏自我认同,会质疑、会否定,再加上世俗的眼光、传统的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生活压力特别大。”原木说,在没有出柜前,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父母、亲朋频频安排相亲,这让他很无奈,而且还得想着法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身心俱疲。成立工作组后,因为工作需要,他不得不向父母说出实情,也在很多公众场合公开说明自己的身份,父母亲也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开始慢慢接受,压抑在原木内心的很多心结,也逐渐得到了缓解。

  “也许我是幸运的,出柜后,周围的同事、朋友也没有刻意地疏远我,大家还和原来一样。但毕竟世俗的眼光还是存在的。”原木说,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而且还是个艾滋病感染者,来自社会各界的这种压力肯定会更大,且不说病毒本身的危害,单单这种歧视就足以让他心理崩溃,大家会刻意疏远他、隔离他。

   B受访者:侯靖巍

  他叫侯靖巍,是一个医生。公开的身份,是省城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科医生。但是,他还是一个专门为男同性恋群体服务的医生,担心影响医院的声誉、效益,十多年来,他不敢声张,一直在为这个群体默默奉献。

   一部分男学生把“男男”当时尚

  19岁的小王是一名在校大二学生,今年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我的孩子可怎么办?怎么办?”得知儿子的情况后,家住吕梁某县城的父母在第一时间赶到太原市疾控中心询问专家,痛哭流涕。好不容易把唯一的儿子培养成人,却发生这样的事儿,让小王的父母无法接受。

  其实,像小王一样的艾滋病感染者不在少数。侯靖巍说,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两天,他遇到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只有18岁。“他们进入‘男男’圈子,是因为好奇,甚至视其为时尚。”侯靖巍分析,高中生、大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易出问题的年龄阶段,一部分男学生把“男男”当时尚,学生赶“时髦”,在他人的“诱导”下尝试同性恋,有的甚至涉足男男性交易,而性教育的相对缺乏和对性伴侣的信任,使他们常常不采取保护措施,造成艾滋病和相关性病的感染。“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增多,和社交软件发达也有关系。”侯靖巍说。原本同性恋比较隐匿,如今几米之内就能用手机“”到。网络交友增加,使寻找性伴侣更加容易,社会同性恋群体也进入校园学生的圈子中。相对而言,尚未进入社会的男学生,常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男男”之间更易感染艾滋病

  太原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男男同性性传播感染率今年达到24.4%,较去年21.8%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对此,侯靖巍认为,这主要和男男性行为方式有关。“肛交比其他形式更容易传染艾滋病。”侯靖巍介绍,肛门与阴道不同,不会分泌润滑液。而且直肠黏膜本身的结构造成其抵抗力较脆弱,直肠肛门容易受到创伤,病毒容易侵入,直肠内环境也适合艾滋病病毒存活较长时间,这就是男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更易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重要原因。由于受社会舆论的制约,不少男同性恋还要结婚生子,这也将导致艾滋病向一般人群蔓延。“男同性恋的滥交现象更为普遍。”侯靖巍说,一般说来,与其他疾病相比,包括与其他种类的性传播疾病相比,艾滋病病毒实际上是难于传播的。然而更多的性伴侣以及更为混乱的性交关系,使得艾滋病的感染率大大增加。有调查显示,男性同性恋人群的平均性伴侣数比异性恋更多,关系更为复杂。

  此外,侯靖巍认为,男同之间没有避孕的要求,对安全套的依赖程度更低,而且市面上销售的安全套大都是专门为异性性行为而设置的,很难买到男男专用安全套,而安全套正是预防性病及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呼吁:给艾滋病患者公平的就医环境

  “去年12月,有一个患者因为肛周脓肿,必须做手术,可跑遍省城各大医院,都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收,没办法,最后只能去北京。”侯靖巍说,在他所接触的艾滋病患者中,类似因得了其他疾病而被医院、医生拒收、拒诊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那些婉拒手术的同行,可以理解。目前艾滋病还无法根治,且医生在手术中存在职业暴露风险,一旦感染,同样也会和其他艾滋病人一样,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所以有的同行会恐惧。”侯靖巍说,虽然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就医时,应当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他疾病进行治疗。但是,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很难让所有人做到不歧视。“这也是艾滋病人在医院治疗时隐瞒病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侯靖巍说,外科医生在手术中不小心被划破手是常事,对于非传染病医生来说,对艾滋病的恐惧会非常大。如果病人隐瞒了病情,医护人员就成了高危人群。

  对此,侯靖巍呼吁,希望全社会都能给艾滋病患者营造一个公平的就医环境,尤其是医疗界的同行们,“作为医生,本就是要和各种疾病打交道的,我们不能因为具有传染性,就不去履行职责。

   ○专家解读

   关于艾滋病的这些常识你都知道吗?

  12月1日,记者在大学校园、省城闹市区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依旧有很多人认为唾液、拥抱、共用马桶等日常行为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有的人甚至认为得了艾滋病就会马上死掉。无知、恐惧、歧视仍然是人们当前对艾滋病的三大主流态度。

  艾滋病一旦发病,且没有进行规范性的治疗,患者1—2年就会死亡,这就容易引起很多人对艾滋病的恐慌。唯有破除艾滋病的误区,正视艾滋病的危害,才能对艾滋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此,记者特别总结了市民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并特别邀请省、市疾控专家进行解读。

   误区1:HIV病毒传染性很强,是烈性传染病专家解读:HIV病毒非常脆弱

  其实,艾滋病是慢性传染病,它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干燥环境中艾滋病病毒的活性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60℃3小时或80℃30分钟,就可灭活艾滋病病毒。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艾滋病病毒。

   误区2: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会很快死掉专家解读:艾滋病从感染到死亡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毒(HIV)到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HIV急性感染期,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在2—3个星期内,这些症状会自然消失。

  接着,感染者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无症状期,约占从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的80%时间,这时的病人被叫为HIV携带者,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是健康的,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只是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无形的斗争。

  艾滋病病毒每天都摧毁大量的免疫细胞,而骨髓则通过加速生成新的细胞来加以补偿,但是,新细胞的补充速度总是赶不上细胞损失的速度。在正常人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800—1000个免疫细胞,而感染者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的免疫细胞则以每年50—70个的速度逐渐下降,当免疫细胞减少到在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只有200个左右时,下降速度就会加快。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为2年,多的可达20年,其长短与感染途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经血液感染者(主要为非法采血与共用注射器)为4—5年,性交感染一般为11—13年,如果一个感染者的无症状期能达到13年,就可以被称为长期生存者了。

  当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已无法与HIV抗衡时,就标志着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称有症状期,这时,感染者被叫做艾滋病(AIDS)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AIDS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人一般在6至24月内死亡。

   误区3:高危险行为后不久出现症状,说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专家解读:出现症状不一定就感染了艾滋病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有了类似症状并不代表一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因此不能只根据症状就断定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目前,唯一的诊断依据是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所以对于那些仅根据症状就怀疑甚至于断定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抓住那些仅有的“临床表现”到处咨询。想得到确定结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到正规的艾滋病检测机构抽血化验,检测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只有经确证检测结果阳性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需要强调的是,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一定要到经国家批准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那里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及检测试剂符合国家标准,并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保护个人隐私。

   误区4:蚊子叮咬了艾滋病患者再来叮我,就麻烦大了专家解读: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蚊子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从生物学特性角度来说,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繁殖。即使吸了携带艾滋病病毒患者的血液,在经过蚊子体内的胃酸、酶等元素的处理,2—3天就会消失。因此,艾滋病病毒也不会生存繁殖了。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一只嘴巴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蚊子要反复叮咬2800次才能引起感染。

   误区5:口交不属于高危性行为,应该不容易传播艾滋病专家解读:为别人口交和接受别人口交都可能被感染

  口交虽然不属于高危行为的,但通过口交是可以传染艾滋病病毒的,而且为别人口交和接受别人口交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另外有些人以为只要不吞食精液就不可能感染,实际上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口腔黏粘膜与尿道口黏膜进入体内的,所以不需吞食精液就可能感染。在口内射精,会大大提高感染的可能。由于病毒可以通过尿道口黏膜进入体内(即使没有破损),所以如果对方口腔内有病毒(比如由于牙龈出血等原因),即使接受口交,也有感染危险。

   ○特别提醒

   艾滋病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接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器官(器官移植)、精液(人工授精);与感染者共用注射用具(如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针具)。性传播:无保护的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口腔性交。母婴传播:被感染的怀孕妇女可能在怀孕后、分娩过程中、哺乳期将艾滋病病毒传给她的胎儿或婴儿。

   以下几种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共用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不会感染艾滋病;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传播艾滋病。

   日常生活中这些行为可能会感染艾滋病:

  理发、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体育运动外伤和打架斗殴引起的流血;

  救护伤员时,救护者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