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产业扶贫:产业一兴富万民

25.01.2016  13:59


              编者按 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吕梁。近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山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突出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目前全省还有 232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要确保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人口。
   会议强调,山西要以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扶贫资金整合,强化扶贫政策协同,强化扶贫力量聚合,强化脱贫成效考核,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临近春节,正是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送温暖、关心帮助贫困群众的重要时刻。近期,记者深入基层,走近贫困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并就精准脱贫话题,与专家对话。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山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聚焦山西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进展,关注山西脱贫攻坚的前进历程。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扶贫工作也是如此。长期的扶贫经验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不能靠简单的发放钱物,要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要培育富民产业。
   近年来,我省许多贫困县区把产业扶贫和“一县一业”结合起来,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生产增收。
   近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大会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全省要着重从产业扶持、资本扶持、技能扶持入手,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片区产业开发,要推进企业产业扶贫,全面铺开光伏扶贫工程,组织实施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帮助115万左右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脱贫。
   苹果、香梨成为脱贫大产业
   如今的吉县有两张靓丽的名片,一张是壶口瀑布,另一张则是吉县苹果。近年来,“香甜脆爽”的吉县苹果不仅走进千家万户,叫响全国,还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
   吉县是苹果大县,果树种植几乎遍布全县各个村庄山梁。目前吉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量18万吨,80%以上的行政村是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苹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
   即便是隆冬时节,在吉县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塬上坡地满眼皆是苹果树,县城乡镇随处可见苹果商铺,公路上奔驰的货运车队也多满载苹果,苹果给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苹果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吉县东城乡有机苹果示范园区位于县城以西15公里处。园区内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令人惊叹:地下布着滴灌网,空中架着防雹网,地头立着杀虫灯,路旁还有一架架果园风机。近几年,吉县整合扶贫、交通、水利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从果园节水灌溉、果园防雹网搭建、太阳能杀虫灯安装等方面进行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
   冬天正是果园修剪果树的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东城乡上社堤村的果农们仍然忙得热火朝天,大家正忙着修剪果树。说起今年的收成,果农刘章顺边干活儿边说:“今年是个大年,果面干净、个头也大。我家这4亩苹果,净收入4万多元!”苹果产业是东城乡的支柱产业。全乡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年产苹果5000万斤,产值达1亿元。“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近些年,该县瞄准苹果这一扶贫产业,全力推动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了农民,还带动了劳务、运输、储存、加工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大小苹果冷藏库24座,总库容量12万吨,占全县苹果总产量的66%以上。红红的苹果,富了果农,兴了相关产业,壮大了吉县的县域经济。统计显示,2015年吉县苹果产值达8.56亿元,果农人均预计收入达6400元。
   地处吕梁山南部的隰县,土地零散瘠薄,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扶持香梨产业,隰县每年财政出钱为果农购买“玉露香”梨树苗,并拨出120万元对农户进行补贴。经过近10年的努力,目前隰县梨果总面积达到35万亩,果农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如今在吕梁山地区,吉县、隰县、乡宁等地的梨果、沿黄六县的红枣,都已颇具规模,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而在太行山一脉,左权、平顺的核桃,壶关、陵川等地的药材,也实现了连片发展,成为农民就地脱贫的重要产业。
   产业扶贫实现企农共赢
   地处太行山区的沁县贫困人口达3.7万多人,是全省58个贫困县之一。近年来,沁县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引进了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带动性强、辐射性广的现代农业企业,为全县的产业扶贫探索出了一条“企业赢效益,百姓得实惠”企、农共赢的经营模式。
   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家。“金和生”是沁县一家集种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分割、饲料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一家既追求企业效益、又注重社会责任的现代化企业,“金和生”的具体扶贫模式是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疫苗及技术支持,委托农户发展养鸡业,养成后公司再回购肉鸡进行加工销售。在这一产业扶贫模式中,养殖户只要养好鸡就能有固定收益,市场风险主要由公司承担。
   任国华是五科村的养鸡专业户,去年年底,任国华的第一批2.7万只肉鸡刚刚出笼,成活率达99%。一只鸡利润在4元左右,一批的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左右。
   沁县扶贫办主任霍东亮表示:“‘金和生’对沁县产业扶贫所做的贡献非常明显。企业通过扶持农户肉鸡养殖、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当地物流运输等方式,带动了1400多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就有560多户。”
   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带动了养殖户,还为不少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打工的机会。村民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挣了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
   霍东亮认为,简单的给钱给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要把贫困户融入到产业链中,才能真正脱贫致富,这将是沁县未来几年产业扶贫的努力方向。目前,依托“金和生”,当地已建设养殖基地102个,单批次养殖量达126万只,沁县500多户农民通过肉鸡养殖走上了脱贫路。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引导各类企业带动贫困乡村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产业扶贫不仅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生产增收,脱贫致富。
   山西今年起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
   元旦刚过,连日来的冷空气和大风吹散了雾霾,湛蓝的天空下,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记者在被誉为“全国光伏试点第一村”的大宁县昕水镇而吉村看到,村口的一片空地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一块块蓝色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我省最贫困的县区之一。为了改变贫困面貌,该县从2013年开始,利用当地荒山荒坡广阔、光照资源充足等优势,创造性地把光伏发电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探索农民脱贫增收新路径。2014年,大宁被列为全国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目前全县已建村级光伏电站20个。“一次投资、多年收益,光伏扶贫开启了脱贫新路,既减轻了村民的用电负担,又给村集体带来收益。”昕水镇而吉村党支部书记许玉生告诉大家,从2014年6月电站建成并入网运营后,而吉村已累计发电17万千瓦时,按每千瓦时电上网价1元计算,可收入17万元。
   大宁县扶贫办主任郭云廷介绍,为保障光伏发电惠及贫困户,大宁县规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的60%以上,用于直接支持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支持没有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增收;企业每建设10兆瓦地面集中光伏扶贫电站,每年拿出100万元以上收益,主要解决当地无劳动能力深度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光照资源充足,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先天条件良好,是国家确定的光伏扶贫六个试点省份之一。2014年10月以来,我省选取临汾、大同两市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试点。目前共开工建设100千瓦—600千瓦规模不等的村级分布式电站43个,已经建成33个,并网发电6个。光伏扶贫工程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可喜的是,近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大会提出,要抓紧制定光伏扶贫发展规划,今年开始在贫困地区全面铺开光伏扶贫工程,带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