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绵山至少有15尊“肉身佛” 迄今全球规模最大

30.03.2015  11:20

绵山“肉身佛

  “肉身佛”能千年不腐,专家分析原因,除了高僧自身的修炼以外,或许还与空气、水分有着较大关系。

  据媒体报道,山西仅绵山就有至少15尊“肉身佛”像,堪称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肉身佛”塑像群。

  日前,匈牙利博物馆展出一尊内藏有一名高僧遗骸的千年佛像,因疑似福建省大田县被盗文物而受到关注。事实上,据媒体报道,山西仅绵山就有至少15尊“肉身佛”像,堪称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大规模的 “肉身佛”塑像群。

  “肉身佛”能千年不腐,专家分析原因,除了高僧自身的修炼以外,或许还与空气、水分有着较大关系。水分、空气、光线、微生物等都会对人的尸体产生作用,古时有用中草药水浸泡尸体保持尸体不腐的先例。

   塑制“肉身佛”需3步骤

  成为“肉身佛”,需要一些帮圆寂的僧侣塑制肉身佛的人。这样的“外人”并不一定是僧侣,而塑制“肉身佛”也成为了一门“工艺”。至今仍在九华山制作“肉身佛”的老工匠朱国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为僧侣塑成了多尊“肉身佛”。“简单来说,就是坐缸、封缸、开缸3个步骤。”朱国胜称,为圆寂的僧侣坐缸的程序很简单,只需在缸底铺一层石灰,其上加盖一层木炭,将“法体”盘坐装殓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后再将盖子密封起来便可。

  最后便是开缸,这个时间一般是在封缸3年半后,如果缸内的僧侣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会被塑成“金身”。

  塑成“金身”的步骤比较简单,将已经出缸的僧侣法体缠绕上一层纱布,然后在纱布上涂上一层土漆(生漆),在土漆风干之后,还会将一些石灰石膏粉再涂一层到塑成的“肉身佛”表面,最后在最外层的“全身”贴上金箔,这样“肉身佛”就塑成了“金身”。“整个过程听起来简单,有人学了后总是失败。”朱国胜表示,不同的人用同样的方法,也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此外,僧侣圆寂后的法体在坐缸、封缸、开缸的过程中没有动过,内脏全在法体中。

   民间防腐处理方法已不得而知

  朱国胜表示,佛门中的僧侣“法体”一般在圆寂之后也不会动的,因此有内脏。而这些僧侣们在圆寂之前不吃不喝倒是基本一致,但不会食用草药等。

  据报道,在闽南,和尚死后由于颜面如生、肉身不腐,肉身被人们加以泥塑成佛像。一般情况下,其人死之前,感觉大限将临,会先开始不吃不喝或吃喝极少。而为了让尸体不腐,古人会用漆、纱布、桐油灰等密封。此外,也有专家认为,肉身塑像一般在外面用正漆,肉身隔绝了空气,“肉身佛”更不易变质。

  针对肉身佛如何制成,民间有何种防腐的处理方法。由于年代久远,曾经可能存在的民间防腐处理方法,目前已不得而知。

   古有中草药水浸泡尸体防腐

  针对“肉身佛”千年不腐的原因,闽南当地的村民称,圆寂的僧侣生前曾吃一些防腐的草药,借此让尸体不腐,而九华山专门制作“肉身佛”的工匠则表示,僧侣死前不吃不喝,死后也没经过草药处理。

  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会副主任委员梅全喜表示,并不知道有中草药可以起到生前食用、死后尸体不腐的作用。“古时倒有人死后尸体用些中草药浸泡,使尸体利于保存。”梅全喜表示,如果尸体已经风干,并与空气、水分等隔离,有可能保存非常久。

  此外,对于福建“肉身佛”没有内脏,九华山“肉身佛”含有内脏,他解释称,一般情况下,制作标本时都会将动物的内脏取出,因为内脏组织结构复杂,其中的微生物可能对尸体产生较大的影响。

  梅全喜认为,死前会不吃不喝这点对于尸体的保存并没直接关系,但是死前将胃肠内的食物、粪便等排净,微生物会相对较少。

  此外,檀香因其特殊的成分特性,而成为非常有效的定香剂和防腐剂。古埃及人进口檀香木,供药用、防腐或于宗教仪式中焚烧敬神,也用于雕刻艺术作品。

   空气水分等或造就“不腐

  针对为何“肉身佛”千年不腐?朱国胜通过自己多年的经验分析,或许还是与“肉身佛”的自身水分被吸干,对“肉身佛”内的空气进行了抽空等,对“肉身佛”的防腐保存起了作用。

  他解释,在缸底部铺的石灰、木炭等,吸收了法体内的水分,一些香料等也起到消毒杀菌作用。把缸密封起来,也让圆寂僧侣的法体不再接触空气、水分等,让法体有了“不腐”的可能。

  他表示,在3年多后出缸的师傅法体,如没腐败,经过长时间的水分吸收,缩水已非常严重,有些像“木乃伊”,再经过纱布、土漆、石灰石膏粉的塑造,也让“肉身佛”处于一种几乎“真空”的状态,让千年不腐成为可能。他介绍,生前健康的僧侣比生前生了病的师傅更容易成为“肉身佛”。

   绵山至少有“肉身佛”15尊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福建,在多个省份都可见到“肉身佛”,如安徽、山西、广东、湖南和河南等地均有“肉身佛”。其中,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上,有据可查的“肉身佛”达14尊;而山西绵山则至少有15尊“肉身佛”。

  最早发现绵山“肉身佛”的,是绵山镇冀家庄村的李金锁。1996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李金锁跟随着绵山开发领导组的成员们,和部分施工人员来到山顶正果寺内,开始清理、打扫。清理塑像时,李金锁放下了工具,用双手慢慢拂去塑像头部上厚厚的尘土,忽然觉得泥胎松动,一整片泥皮掉了起来。他惊出一身冷汗,只见除去泥片的头部,俨然是一个白色的头盖骨。

  李金锁赶紧把情况向领导汇报,经过允许,他继续清理。再往下走,塑像的身上又有几块泥坯脱落,泥塑里边竟然是已经陈旧的麻布僧袍,透过破碎的僧袍,塑像的骨骼、经脉赫然呈现。大家立即停止了清理,仔细地对周围的塑像进行察看,这才发现,寺内12尊塑像无一例外,全是“肉身佛”。

  此后几天,大家陆续对正果寺附近的寺庙展开考察。很快,云峰寺内的空王佛像,马鸣菩萨殿内的焦居士及圆通和尚像,都被确认为真身。随着考察的进展,15尊塑像的身份先后得到确认。

  绵山的“肉身佛”像,从唐至明各代都有。这些塑像,身材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容貌各不相同,就连其年龄都可从容颜上窥见一斑。他们历经千年,仍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状况。有些地方泥塑脱落,还可看见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和头盖骨。

   碑文、史料记载“肉身佛”成因

  僧人、居士“肉身佛”的发现,辅以绵山当地碑文、史料等文献,使我们对其如何形成有了一个大概认识。“这些高僧高道们,远离红尘凡事,摒弃七情六欲,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行修炼,打坐诵经。精神上的极高境界,加上长年的饮食习惯,还有绵山特有的自然、生活环境,形成了特有的‘肉身佛’。”云峰寺的高僧这样说。

  绵山生长着1000余种中草药,这儿还有满山遍野的山梨、山杏、山樱桃、猕猴桃等数十种山珍野果和遍布的原始松柏。每到秋季,野果、松子和柏子随手可采。山上圣乳泉和石桐水为主的诸多泉水,则被大医学家傅山先生称为“圣水”。在绵山修炼的高僧高道们,有野果有“圣水”,保证了他们摄入体内的保健养生物质较之常人要丰富得多,而有害物质进入体内的几率微乎其微,肌体中有害基因产生或积存很少。

  特别是在入灭前,僧人们都要通过打坐辟谷,只吃野果和中草药。一段时间后,慢慢禁食一切食物,仅饮圣水。再经过一段时间,将体内污秽物质排泄干净后,逐步减少饮水量,直至滴水不进,最后自然停止呼吸,使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水分耗尽,自然能够达到长期不腐不败。

   ◎名词

   什么是“肉身佛”?

  佛教认为僧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有可能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的身体,称为全身舍利。这些圆寂之后的僧尼,身体经过多年不仅不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因此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后人再将其肉身用泥做成塑像,予以膜拜,就称为“肉身佛”。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