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次数减少 家长该如何“诊脉”孩子的学习情况

02.12.2021  09:18

  压减考试次数、期中期末考试等级评价……近日我市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工作新规,在中小学家长中引起热议。一些低年级家长感叹以后不用被分数逼到“变形”;也有不少家长充满困惑,担忧没有分数,不能了解孩子学习情况,中高考成了“拆盲盒”。面对“双减”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都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该如何“诊脉”孩子的学习?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与考试“相爱相杀

  “考试次数减少,还不显示分数,那我如何知道孩子学得咋样?毕竟中高考在不远的前方等着,难道那个时候像‘拆盲盒’一样,让孩子给我一个‘惊喜’?”“80后”家长张涛认为考试分数最直接,一目了然知道孩子学习情况,他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心声,“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思维延续多年,他们担心,一旦考试和分数“这根线”变得模糊,孩子的未来不好把握了。

  一方面离不开考试,一方面又对频繁的考试感到无奈。初中生家长闫女士形容自己和考试的关系是“相爱相杀”。“自从孩子上了初中,每月考一次,我的心就煎熬一次,名次前进了没有?有几个100分?物理成绩下滑了没有……上一次的考试成绩,不仅决定了下一次考试的考场位次,还决定了下个月在班里能坐到哪个座位,校园里贴出的醒目大红榜时刻提醒你的努力是否足够。”频繁考试带来的连锁反应,刺激着家长,也刺激着孩子。闫女士坦诚表示,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应如此高压,有的学生会不堪重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们普遍认为,通过考试,可以直接看到孩子的不足,对未来更有“掌控感”,如果没有分数评价,将来可能要面临“拆盲盒”的风险。当然,也有家长认为,成绩和名次,永远没有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要,没有了盲目的成绩攀比,才有机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扭转“唯分数论

  考试功能的异化,加重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正是题中之义。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副主任钱学锋说:“分数的功能有三个,一是评定、选拔或排序,二是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三是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缺失。过去显然放大了第一个功能,而第二、三个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扭转‘唯分数论’,就是要弱化分数的刺激性,减少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育人的质量。”她认为,考试减少了,评价方式改变了,学校和老师的负担不会因此减少,反而需要更加积极了解学情,探索独特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这正是“双减”的内涵要求,相信通过多方联动、步步规范,这个新的课题会有突破。

  与此同时,家长的观念需要转变。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主任助理薛三虎认为,家长们的关注点要从对分数的追求和与别人的盲目比较中,转移到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比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学习内驱力,“过程对了,结局不会差”。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同样在呼应“双减”政策,明确家长的责任,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要迭代,理解家庭教育的价值所在,不能只盯着分数。

  培养核心素养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家长们还能做些什么来“诊脉”孩子的学习?

  新规中有一条:“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在某一课题或教学单元之后,可组织不同形式的学情诊断,但每月不超过两次。学情诊断结果既不能呈现等级,更不能呈现分数,应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告知学生不足和优势,并展开针对性帮扶。”钱学锋说,除了其他必要的考试,还有“学情诊断”,家长可以从中明确孩子在学习中的欠缺点。“事实上,优化考试管理,对孩子学习的反馈,并没有减少,而是更加精准了,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五一路小学副校长芦俊飞结合教学实际,列举了三种方式。一是可以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在常态化作业中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习惯是否良好等,在一些个性化作业中,发现孩子是否展现出某方面特别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跟踪指导。二是通过家长群与老师加强沟通,了解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保证孩子在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不掉队。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的家长课堂,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家校合作的机制,通过这种有效的连接,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当然,改变惯性思维,减少家长的焦虑,需要一套“组合拳”,教育评价的深度变革、社会用人评价导向的改变等,都需要一起发力,最终让教育回归本质,形成良好生态。如此,即便真是“拆盲盒”,也是真正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