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脱贫记

02.11.2020  10:12

   

看着精心饲养的牛儿一天天长大,李满心欢喜。

  白刁岭的深秋,云淡天高、色彩斑斓。80年前,米峪镇战斗就发生在娄烦县西南部的这片山区之中。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红色热土之上的米峪镇窑庄村,靠着养牛,村民脱贫致富,村庄声名远扬,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顺着河滩驶向山区,转过几道弯后,空气中夹带了些许牛舍的味道,叮当作响的牛铃声回荡山间。不用问,窑庄村到了。

  霜降前后,秋收几近结束。而此时,窑庄村的农户依旧忙碌。收割秸秆是一项“大工程”,为牛儿储备一整个冬天的饲料。

  窑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李的一天从喂牛开始。6时起床喂牛,吃过早饭,天一亮就和弟弟出门把牛赶到坡地吃草,自己去收秸秆,午饭后接着收割,天快黑时再和弟弟赶着牛儿回家,晚饭后准备第二天的饲料。

  老李名叫李存元,今年62岁,曾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弟弟的妻子离家后,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妹妹患有先天聋哑和智力残疾。一家五口人,老李既是大哥,也是家长。

  2015年,老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前,一家人靠着耕种十来亩地和弟弟打零工勉强维生,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为了给弟弟筹办婚礼,家里还欠下了4万多元的债务。乡亲们都说:“老李家脱贫致富,那是猴年马月的事儿。

  “要不是政策好,我再苦干,日子也没指望。”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老李的人生轨迹。短短几年,他从贫困户变成了村里脱贫致富带头人。他说:“这要是在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

  养牛成了土专家

  2016年年底,窑庄村党支部书记赵燕峰找到老李,“政府搞产业扶贫,咱村用15万元补贴款买了6头西门塔尔牛,你人勤快又实诚,也养过黄牛,好好给咱养一头种牛吧。

  听到这话,老李乐了,他说:“咱没其他本事,种地养牛还有点经验,让干咱就好好干。

  为了把牛养好,老李起早贪黑。不仅白天精心饲养,夜里还要起来查看牛的情况,“新来的牛还不适应水土,下点辛苦总没错。

  前些年,看别人搞养殖收入不错,老李也动过心,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想也白想。这一次,借助扶贫政策,老李从信用社申请到了贴息贷款,5万元用三年,不仅不用还利息,只要款项用于扶贫产业,每年信用社还返还3000元。

  这下,老李更乐了,除了饲养村里的种牛外,他还有了自家购买的5头西门塔尔牛。

  在老李的精心照料下,牛儿吃得好、长得快。2017年,牛棚里已经有了10头牛,还生下了小牛犊。那年,他卖了两头牛犊,挣了2万多元,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

  养牛是个体力活儿,还是个技术活儿。新买来的牛常出现发烧拉稀的症状,“一头壮牛说没就没了。”遇到这样的事情,老李茶饭不思,“看来,养牛不能光凭经验,还得讲科学。

  乡里、村里搞养殖培训,即使再忙,老李也一场不落。学来的知识立即转化为实践:圈舍常打扫,保持干燥,定期消毒;院里建起了青贮饲料池;牛犊一产下,给母牛熬半个月的小米粥喝……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李就向兽医求教。

  几年下来,老李学到了不少技术。慢慢地,他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谁家的牛有小毛病了,都会找他帮忙。

  “勤劳致富啥时候都没错,哪能坐着等别人帮扶。”老李铆足了干劲。2017年,一张脱贫告知书送到老李家,装进扶贫资料袋里:人均纯收入4120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达到脱贫标准,老李一家人摘帽退出。

  孩子上学不再愁

  靠着养牛脱贫增收,老李的生活有了奔头。让全家人感到生活更有希望的,是他的两个侄女李亮仙和李金仙。

  今年秋季学期,老李把俩侄女都送到了米峪镇小学,一个上六年级,一个上四年级。孩子每逢周末回趟家,平时住在学校里。老李乐呵呵地说:“俩娃成绩都不错。这几年,家里把给娃上大学的钱也准备好了。

  老李说,孩子们上学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发愁,除了每学期交800元伙食费,没有其他费用,政府还给发补助。“以前,家里连伙食费都拿不出来。老大刚上学那会儿,每天早上揣个发面饼再带点咸菜就去上学了。

  现在,老李的俩侄女享受“两免一补”教育扶贫政策:除了免除书本费和杂费外,一学年每人还有1500元的教育补助,包括住宿费、交通费和作业本费。每天早晨,俩孩子还能吃到政府免费提供的营养早餐:面包、牛奶和鸡蛋。

  “有了这些补助,供孩子上学松快多了。”老李说,“原来,俩娃比同龄人瘦小。现在,营养足了,都开始蹿个儿。

  老李家的墙上贴着俩孩子获得的奖状。看着奖状,他笑得灿烂:“俩娃挺争气,俺们这个家大有希望。

  铆足干劲奔小康

  脱贫摘帽后,老李更忙了。为增加收入,在村干部的指导下,老李租用了土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他说:“这样下来,玉米饲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买些豌豆和混合饲料就行了,省下了不少饲料钱。

  每年,老李都要主动调换2至3头牛:把体弱的牛卖出去,再买几头外来的牛,保证家里养殖的牛体质不退化。

  种植、养殖规模逐年扩大,老李家的收入也大幅提高。2019年,老李家的扶贫明白卡显示:人均年收入达到20500元。

  “虽说脱了贫,但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不轻。”村支书赵燕峰有着清醒的认识:村里的扶贫产业整体上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市场渠道比较窄,价格波动比较大。

  为帮助农户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各方纷纷发力。窑庄村除了发展养牛、养羊产业外,村里945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了油用牡丹、沙棘和杏树,老李每年都能拿到3200多元的退耕还林补贴款。

  不仅如此,县里还给建档立卡群众上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480元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妹妹身体不好,每年看病吃药不少花钱。看病的钱,92%都能报销,自己出不了多少。一旦遇到大病,还有返贫帮扶措施,这下心里没啥负担了。”老李说。

  老李还是村里的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督农户院子的卫生,发放积分,村民可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通过村里的公益岗位,老李还能领到工资。他说:“每家每户的清洁煤发放完了,我得督促大家把煤堆放整齐。我家领到3吨煤,市场价将近4000元,政府补贴后,自己才掏了133元运费。

  摘帽不摘政策。在一项项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老李干劲更足了。“今年牛的市场行情还不错,半年多的小牛犊能卖1万多元,2年的牛能卖2万多元,我准备把牛犊全卖了,再调换几头牛,一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谈起下一步的打算,老李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容荡漾,“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好好养牛,把两个侄女供出来,让她们上大学、读研究生,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