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户口”让失信者彻底失“利”

24.08.2015  12:03

    □ 法制日报记者 朱宁宁

    从5月1日起,江西省南昌市117000多家企业、227000多家个体工商户都有了自己的“经济户口”。登录进入“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后,输入企业名称,很快,该企业的“前世今生”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公众面前。8月2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带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来到了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详细了解“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的运行情况。

    工作人员在简单介绍了该系统的相关情况后,进行了现场展示。在输入一家企业的名称后,该企业的基本信息,比如营业执照登记信息、组织机构代码等,都会出现在页面上。除此之外,来自于各个投诉举报平台、已经过监管部门核实的投诉举报信息和媒体曝光信息等社会监督信息、企业财产状态信息、司法判决信息等六类信息也会显示出来。为了让社会公众对企业有基本的了解,系统自动采集企业行政处罚和其他违法信息后,自动生成监管分类,对违法失信企业进行警示,并采用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区分警示状态,绿色则代表正常,从而实现把分类结果作为社会公众查询、监管部门分类监管和奖惩兑现的依据。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各类企业注册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以南昌市为例,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新增企业20580户。这些大量新增的企业,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宽进不加限,另一方面又要严管不放任,而传统的监管方式显然已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如何做好宽进的同时,又能实施有效严管,成为市场监管部门亟待破解的难题。

    从去年10月开始,南昌市启动了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工作,着力研发“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依托全市企业监管大数据中心,设置公示平台,监管平台运用信息公示、联动监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形成以企业“经济户口”为基础的信息化监管体系。

    系统自5月1日上线试运行至今,社会公众点击达120万余人次。这一举措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实现了守信者得“”和失信者失“”:对于守信企业,不但减少日常监督检查,还为其提供便利,在企业上市、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和资金支持、进出口、出入境、政府采购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失信企业则会在这些方面依法予以限制。很多受罚的企业甚至表示,宁愿接受比以前更重的行政处罚,也不要被公示违法经营处罚和警示类别等信息,担心自己的经营会受到影响。

    从实施效果来看,这套以大数据、大监管、大运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一方面,基本实现了企业监管从事前审批把关监管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较好地解决了“宽进”后,登记机关、后置许可部门和企业三者之间信息断层、监管缺位和失位的问题。这个系统从根本上厘清了各自职责,该谁来管、怎么来管的问题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完善,新型监管体系能够全方位展现企业经营行为,相当于为企业构建了一个实时动态户口,社会各界都可以通过警示系统了解到每家企业、商户的投诉和处罚等信息,从而直观、高效选择优质服务,挑选合作伙伴。

    “由于企业的信用信息都必须向社会公示,加大了市场主体失信成本,让企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为实现企业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共治的改革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清晰之路。”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局长徐云辉介绍,这些客观数据,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且强大的基础支撑,促进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挂钩,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服务法治江西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警示系统对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和智慧政务建设都非常有益。通过大数据后台管理以及综合开发,新型监管系统能够清晰反映监管领域内的企业总体发展情况、企业结构类型以及销售投资方向等,这些客观真实的企业汇总信息数据,为智慧政务提供了基础信息服务,能方便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对比判断,提升政策效率。

    “这一模式对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都起到积极作用。”听取完现场汇报后,张平说,商事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将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但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实现实质性监管非常重要,南昌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监管值得肯定,让市场主体心有所畏,不敢去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这对规范市场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将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