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糖”时代!糖尿病离我们有多远?(图)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为“健康生活与糖尿病”。今天,中国人告别了食不果腹的饥饿年代,却走进了过饱过甜的“盛糖时代”。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近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其中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
就糖尿病的起因来看,罪魁祸首当属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快速变迁,伴随着生活和工作中体力活动不断减少,体能的消耗减低,迅速形成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在人们身体中广泛地发生。因此,对患者生活方式的直接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一个患者的故事——
从“想吃多少吃多少”到“用秤称食材”
“以前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直省吃俭用,有什么好吃的也是给老人和孩子们留着,自己舍不得吃。现在生活好了,吃喝都不算事了,自己却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只能看着好吃的流口水了……”谈起自己的病,已有7年多病史的“糖友”薛熙(化名)无奈地说。
突然测出高血糖
2008年的春天,53岁的薛熙觉得自己的“春困”特别严重,经常觉得浑身无力,什么也不想干。到了秋天,头也开始难受起来——不是疼,不是痒,就是难受,说不出的难受。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薛熙患的是脑血栓,让他去做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其中包括血糖检测。检测结果一出来,薛熙傻眼了——他餐后两小时血糖9.6!而正常值是低于7.8。
在这之前,薛熙的身体特别好,年轻时更是壮小伙儿一个,多重的活都能干,一般的头疼脑热都很少有。没想到,不病则已,一病就是这么严重的病。遵医嘱,薛熙没有用药,严格按照营养科医生开出的食谱控制饮食三个月。但三个月后再测血糖,还是高。之后薛熙开始吃药,这一吃就是7年。
生活完全变了样
薛熙的生活因为糖尿病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我饮食方面比较随意,想吃啥吃啥,喜食荤腥,鱼呀肉呀都爱吃,尤其爱吃红烧肉,经常吃。”薛熙对食物尤其是肉食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与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薛熙是忻州人,出生在原平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薛熙的父亲在县城工作,但家人一直在农村生活,家里上有七十几岁的奶奶,下有薛熙兄弟姐妹7个孩子,能跟着生产队出工去地里干活的没有一个壮劳力,年底按工分分口粮,薛熙家就拿不回来多少吃的。薛熙父亲一个人的工资,也挪不出多少钱来给家里买吃的。薛熙18岁那年,家里没小米了,煮粥都是用邻居家接济的高粱米,薛熙5岁的妹妹想喝小米粥,抱着盛有高粱米粥的碗一直哭。后来日子好过了起来,但薛熙对吃有一种反弹性的心理,总想着,“等我有了条件,一定要好好的享受一下,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吃个够。”
但确诊为糖尿病之后,薛熙再也不敢随便吃了。按照医生开出的食谱,薛熙一天只吃300克主食,早餐50克,午餐150克,晚餐100克。肥肉是绝对不敢吃了,瘦肉也吃得很少,一天最多吃100克。蔬菜和豆腐比以前吃得多了,一天吃500克蔬菜,豆腐也吃100多克。“7年多了,我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家里每次做饭都要用秤来称食材。”薛熙说,以前他比较懒散,几乎不运动,出门也是能坐车从不走路。现在他每天要用每分钟70步以上的速度快走一个多小时,早晚还要去公园里做做八段锦、太极拳之类的健身操。
未来如何不敢想
血糖是稳定下来了,但薛熙的身体又发现了其他的问题。“晚上睡不着觉,一有点响动就醒来了,一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头也还是难受。”薛熙去看医生,被诊断为脑梗。医生认为,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除造成血管病变外,还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因而易促使血栓形成,引起脑梗塞。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今年国庆节长假结束后,薛熙开始注射长效胰岛素,每天一次。
“目前睡不着和头难受的症状有点好转了,但我一点也不敢大意,未来究竟如何,不敢想。”薛熙说,久病成医,他现在了解了很多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知道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眼睛、足、牙齿、肾脏、神经、肝胆、胃肠、心脑血管等器官都可能会发生病变,而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感觉很害怕,很恐惧,却无能为力,没有任何办法。”
现在薛熙只要看到亲戚朋友中有人体型太胖或者暴饮暴食,就会提醒对方注意饮食健康,同时还会建议对方有时间去做一下血糖检测,“没问题更好,如果有问题,早发现总比晚发现要好一点吧。”薛熙说。
本报记者 高桦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