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31.08.2015  17:50


  今年我从艺已满36年,其中有28年的院团长经历。从艺以来,我演出了数十个剧目。我认为一部精品剧目的出现,不仅是演员与主创人员共同的心血结晶,也是演员与广大观众真诚交流的结果,同时还是一个院团精心谋划、有为有位的收获。

  选择好的剧本

  剧本是一切戏剧活动的基础,一个好的剧本是保证戏剧创作成功的最大前提。剧本好首先表现在题材上。好的题材就是那些高扬爱国、信仰、民生、廉政等永恒主题,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题材。用这种题材来编织戏剧故事,戏剧创作就不会迷失方向,不迷失方向就会有广阔的市场。

  中国传统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民本意识、廉政文化、励志典型,是促进戏曲推陈出新的宝贵资源。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老戏新演、名剧改编、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的发展路子。老戏新演就是选择一些观众熟知、流传较广、基础较好的传统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合理改编重新演绎;名剧改编就是将一些已经成为经典的剧目,运用现代理念进行重新解读,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名剧出名演就是通过排演精品剧目,带动剧团快速发展,促进人才快速成长,一个剧目能救活一个剧团,一个角色能成就一个演员;名演带名团就是利于著名演员的社会影响和名人效应,借助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来扩大剧团的社会知名度。

  近年来由我主演的“忠、孝、节”三部曲,就是这一发展路子的具体体现。豫剧《清风亭上》是由传统豫剧《清风亭》改编而成,《清风亭上》去掉了原作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不仅强化了张元秀夫妇的善良、坚忍和正直,而且强调了张继保人性发生逆转的社会因素,因而更具有现代意识,实现了老戏新演;豫剧《程婴救孤》改编自经典名剧《赵氏孤儿》,抛弃了原作个体复仇的主题,强调了程婴救孤的正义性,他救孤的目的不是为了培育一颗复仇的种子,而是出于对国家社稷的维护,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担当与坚守,实现了名剧改编;豫剧《苏武牧羊》通过讲述汉朝中郎将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不改气节,坚持信念,永葆操守,歌颂了他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

  重视演员表演

  演员是舞台的核心,所有的戏曲活动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给观众。演员能否通过自己的表演传递出主创人员的思想和意图,是一部戏能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演员不仅要推陈,而且还要出新。我的体会是:

  一要古今结合。我演的戏以古装戏居多,但我的表演不全是古装戏的演法——程式是古典主义的,话白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是浪漫主义的。这样既保留了戏曲基本的美学特征,又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时又不乏艺术的想象与美感。如豫剧《苏武牧羊》中让人来演羊,从而赋予羊群人的情感,表现了苏武与羊群为伴的艰难与孤独;《清风亭上》中张继保被亲生母亲带走后,老婆子悲痛得几欲倒地时,张元秀赶紧用一根手杖顶着她,表现了患难夫妻的真挚情感。

  二要区分对待。同一个剧目在不同环境下演出,其舞台呈现是有所不同的,如舞台布景在城市演出时用大景,满足城市观众审美标准较高的需求;在农村演出时用简易景,方便运输和使用;到国外演出时就用传统的一桌二椅,后面一个大天幕,代表着中国戏曲传统的基本样式。而且在演员的表演上,面对不同的观众也要有所不同,在城市演出要“”一点,“”就是含蓄内敛,适合城市观众多重体验的审美习惯;在农村演出要“”一点,“”就是夸张想象,适合农村观众多重热闹的审美习惯;在国外演出要“”一点,“”就是尽量多使用肢体语言和程式化的表演,以弥补语言不通的障碍,增加传递信息的手段。

  三要以情造声。当感情达到一定程度时,演员就要用真情去创造声音,此时可以突破原有的板式,达到无板无眼。如我在演《程婴救孤》时,当唱到“为救孤,我舍弃我的亲生儿”,原有的唱腔曲谱用的是闭口音,每次唱到这个地方时我自己泪流满面,但是观众就是不流泪、不鼓掌。突然有一天,我把最后一个字“”字咬准之后,把闭口音改成开口音,声音猛烈地爆发出来,下面顿时掌声雷动,观众与演员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剧场效果。

  四要用情创程。根据人物的感情创造表演程式,用这种新的程式更好地去塑造人物。如《程婴救孤》中,当程婴亲眼看着屠岸贾杀死丫环彩凤后扬长而去,传统的演法是程婴用搓步,一声不响地跟在屠岸贾的后面,表现出他的卑微和胆怯。但我演到这个地方时,认为这种传统的演法还不足以准确地表达人物心理,因为程婴是个草泽医生,是个小人物,面对这种血腥的杀戮,他内心的震动是巨大的。我就一改传统的搓步为交叉步,两腿交叉着向前走去,而且颤抖得几乎走不成路,充分表达了程婴此时内心的极度恐惧。

  五要重新体验。每次演出面对的环境不一样、观众不一样,因而演员的体验也不一样。如果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一千次演出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演员演出时要不断地重新体验。对我来说,每次演出都觉得是经历一场血战,每次演出结束都会一夜无眠,因为我的心还一直留在舞台上。

  加强与观众交流

  观众是戏曲的上帝。一切戏曲创作活动最终都是要为观众呈现的,没有观众的戏曲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戏曲与观众的关系质朴而又紧密,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在演员与观众的不断交流中完成的。

  首先,观众是戏曲最权威的评判者。一个剧目到底是好是坏观众说了算。当观众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对我的演出作出肯定,我会有一种莫大的欣慰,观众的口碑才是真正的丰碑。

  其次,观众是戏曲最好的传播者。一台精品剧目的出现、一段优美唱腔的流传,都是观众在推波助澜,他们不仅是戏曲最公正的评判者,还是戏曲传播最有力的推动者。豫剧《清风亭上》我已演了26年,演出近3000场,观众超过千万,其中80%的演出都是在农村、矿山、企业。正是借助广大观众的传播,《清风亭上》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该剧自1989年搬上舞台之后,全国已有200个剧团进行了移植。

  第三,观众与演员的真诚交流,可以给演员演好角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演完离开剧场时,我听到窗外的观众说,李树建才是咱老百姓的演员,这句质朴的评价让我又一次热泪盈眶,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更坚定了我为人民演戏的信心。

  最后,观众的审美体验是演员改进提高的重要参考。观众不能应付,更不能欺骗,你演得到位不到位,你演时用情没用情,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一次我在新乡演出《程婴救孤》,之后一位观众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的表演他很感动,唯有一处不感动,就是屠岸贾杀死惊哥儿后,程婴抱着孩子跪在那里哭,虽然程婴泪如雨下,但他抱孩子的动作太轻,因为他亲眼看着屠岸贾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内心的痛苦是无法承受的,此时儿子对他来说应该有千斤重。还有一次在河南灵宝演出《清风亭上》,有一个观众对我说,你演第四场戏时我没有给你鼓掌,因为你没有演到位,当张继保跟着亲生母亲走后,你只叫了一声,没有跪着去追,只是拄着一个拐杖站在那里,削弱了人物的感情,所以就没有感动我。其实,我的很多表演都是听了观众的批评后进行了更加合理的改进,那些人物形象也是我和观众一起创造出来的。

  要有长远谋划

  一个院团的发展要有长期的规划,要有长远的谋划,要有拼搏苦干的毅力、滚石上山的精神、精品立团的目标。然而,一部精品剧目的出现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绝不能一蹴而就,我演的三部曲,每个剧本的创作都在五年之上。《程婴救孤》从2001年开始创作,直到2004年获得大奖,中间大改就有十多次,小改可谓不计其数;《苏武牧羊》从2005年开始创作,到2010年搬上舞台也历时数年。精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谋划才出现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提高才逐渐完善的。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树建)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