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食品安全监管防火墙

20.06.2014  12:15

    □法制日报记者席锋宇 □法制日报通讯员张克雄郭淼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近日针对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专题询问。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农业厅、省编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答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的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问题“接地气”答不好“不满意

    近年来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哪些领域?黑作坊屡打屡现,似乎唯有媒体曝光,相关部门才介入调查的现象是否存在?针对杨希文委员的上述问题,陕西省食药监局局长胡小平回答,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在生产环节,包括小作坊、小餐饮以及种植养殖行业。矛盾主要集中在假冒伪劣、添加剂的不科学使用和非法添加及农药残留等。至于大家感觉好像媒体报道后政府才来管,其实是一种错觉。去年以来,陕西省共查处违法案件9159件,公安机关破获食品安全案件2494起。其中,政府主动发布给新闻媒体的有1923条,约占到92%,记者暗访披露88条,占到4%。“媒体报道的政府会一查到底,但不是所有查处的都被曝光了。”胡小平说。

    专题询问会紧张有序进行,有关中小学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农村逢红白喜事群体性食品安全、流动摊贩管理、转基因食品传言等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被一一抛出,接受询问的8个省级部门负责人态度诚恳,认真回应,但也有委员对回答不买账。

    颜明委员提出,按照法律规定,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时限是1个月,但他在调研中发现有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后逾两个月仍未批下来。询问审批部门得到“资料没问题”的答复,这样的无故延迟是否为创业者增设了门槛?

    陕西省食药监局负责人坦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确会给工作带来一些影响,以前由工商负责的食品流通许可职能被划归到食药监局。目前基层机构改革虽已基本到位,但还存在前后衔接不顺畅的地方。会后将立即追查逾期原因。对于这样的回答,委员直言不太满意。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在讲话中回应,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切实转变行业作风,让老百姓满意,请代表们放心。

     直击食安监管关注改革难点

    去年6月启动的陕西省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一个全过程、全品种、全环节,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过去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体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盲区,被称为“九龙治水”。如今,无缝对接的共治是否真能实现?按照“万分之三”比例建立村级食药安全协管员队伍,能否按标配备?这些事关监管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也是委员们询问的重点。

    对于安排公众参与监督,陕西省食药监局表示,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点多,监管部门负主要责任,更需要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九龙协力”,也鼓励媒体监督和消费者举报,更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消费者了解更多食品安全知识,自觉抵制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关于抽检工作,受专项拨付经费所限,目前主要是按照国家和陕西省的安排,抽检覆盖面有限,但已进行抽检的项目如桶装水和部分餐饮业的结果,已向社会公布,确保公众知情权。

     自曝监管“短板”科学修炼“内功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还存在不少“短板”,安全标准、检验检测、风险监测等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做到事前防范、科学管理,存在不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监管盲区。委员们的问题也涉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基础性研究,提出应该梳理食品安全的负面清单,做好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进行定性研究,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监管水平。对此,陕西省食药监局回应: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加强风险监测和数据分析管理,健全评估预警制度,充实监管力量、强化技术支撑,修炼好监管人员的“内功”,培养一支“行家里手”的监管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委员们强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之“”在于技术研究。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推进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是基础,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是前提,提高自身监管能力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食品安全监管的防火墙,拧紧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阀。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