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要机遇 推动太谷秧歌繁荣发展 ——太谷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谷秧歌  “保护、传承、创新、繁荣”的经验调查

19.02.2016  15:32


  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谷秧歌,是源于太谷的乡土小戏,来自于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诙谐幽默的太谷方言入韵,优美动听的韵律,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活泼俏丽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价值弥足而珍贵。

  去年以来,太谷县委、县政府和宣传文化各级部门,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指南,打造出了一批讲好太谷故事、传递太谷好声音、树太谷形象的精品佳作,在全县形成了推动秧歌艺术、支持秧歌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秧歌振兴工作扎实有效顺利开展

  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紧紧抓住建设全国十大区域城市群、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山西科技创新城、108国道综合廊带、太原晋中同城化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以改革为统领,以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234战略,即:围绕“组织建设,项目推进”两条主线,擦亮“农业、文教、生态”三个品牌,做好“做大菜篮子、构筑承接地、打造后花园、建设卫星城”四件大事,奋力赶超、争先进位,全面加快谷色古香美丽新太谷建设步伐的工作新思路,深入挖掘县域民间秧歌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太谷文化品牌,提升太谷文化软实力,将秧歌振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全县有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中小学校,互相配合,积极参与秧歌振兴活动,形成了组织有力、保障有力、强化合力的“立体交叉”的“太谷模式”。

  (一)积极参加各级文艺调演,充分展示太谷秧歌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市文广新局精心组织秧歌剧的修改编创,积极参加了由省文化厅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大同右玉县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原生态民歌展演”,传统剧目《偷南瓜》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从2009年开始,连续6年参加晋中社火节“十台大戏闹新春”专场演出活动,场场爆满,均获得圆满成功,有效地扩大了“文化太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精心组织筹备,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录播宣传。2009年8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县文化局组织40多名秧歌艺人,赴中央台《民歌栏目》录制了《逛太谷·看秧歌》、专题节目,《看秧歌》、《大挑茶》、《游社火》、《上包头》、《回家》、《送樱桃》、《打酸枣》、《送丑女》等18个传统优秀剧目,分6期进行播放,唱响央视。反响强烈,有效地将太谷秧歌这一艺术奇葩推向了全国以至世界。

  (三)与音乐名家、音乐团体联手,创新改编太谷秧歌交响组曲。传统文化,既需要保护,更需要创新。太谷秧歌地域性强,演唱以方言为主,在更广的范围进行传播受到一定制约,但太谷秧歌曲调优美,活泼俏丽,受到不同时期专家学者的肯定。

  (四)积极与大专院校合作,对原生态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太谷秧歌是中华民间文化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一是为把将要散失的优秀剧目整理成册,保护传承下来,。二是2012年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录制的著名秧歌艺人香蛮旦(王效端)的清唱录音进行翻新整理,制成光盘。三是2012年在山西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收集、整理、录制了太谷秧歌传统剧目、曲目222首,并将老艺人八十年代的录音、近年来各地著名作曲家以太谷秧歌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等结集出版《太谷秧歌》音像制品。四是与天津音乐学院合作完成了516首太谷秧歌传统曲目的记谱工作。五是2013年9月启动太谷秧歌录像工程,完成了56部太谷秧歌传统剧目的录制工作。六是2015年将244首太谷秧歌曲名用歌谣、剪纸、书法、录音合为一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出版了《凝固的乡音》一书,记载下了太谷秧歌更具历史、文化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二、加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活动品牌

  太谷县是秧歌的发源地。诞生了贵二旦、郭三蛮、侯富全、王连惠、香蛮旦等100多位杰出的秧歌大师,为太谷秧歌的形成、发展、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让一辈辈太谷人为之骄傲和自豪。解放以后,太谷县沿着秧歌先贤的足迹,关注现实,关注时代,不断推动秧歌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振兴秧歌事业作为建设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创新特色管理手段、管理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秧歌活动品牌,增强秧歌文化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太谷秧歌振兴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创新体系,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县委、县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起太谷县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成为秧歌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全县9个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基本满足了当地群众活动需要。

  (二)培训辅导常抓不懈,秧歌艺术展示活动频繁。2010年以来,县文化馆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举办秧歌培训班8期,培训秧歌辅导员369名,大力加强了秧歌队伍建设,保证了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每年盛夏,一场以“欢乐金谷.秀美家园”为主题的秧歌文艺宣传演出活动在基层乡村普遍展开。截至目前,共累计演出300余场,在全县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进一步打造和擦亮了“文化太谷”名片。

  (三)开展秧歌“五进”活动,保护和传承秧歌文化。秧歌在太谷民间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根深叶茂,是秧歌振兴的不竭源泉。秧歌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在社区,在企业,在机关,凡是文化活动,都专门安排秧歌表演。至今已组办了两届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秧歌艺术普及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由于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参加与面逐步扩大,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县形成了许多各种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品牌,使秧歌演唱成了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方式。

  三、秧歌事业蓬勃发展,有力推进文化建设水平整体跃升

  近年来,太谷县始终高举传承和发展秧歌艺术的旗帜,歌时代潮,兴家乡戏,特别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火热的现实生活,走进“文化太谷”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县文广新局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改编《骂鸡》,《偷南瓜》、《卖高底》等优秀传统剧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熟悉群众的生产劳作和喜怒哀乐,创作出了《特殊嫁妆》、《法与情》、《相门风》、《车父》、《好女丫丫》、《小太阳·红苹果不再挂泪》、《浇园记》、《还账》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秧歌小戏,在全国艺术赛上得到展示。

  特别是在2012年,县文化局组织主创人员查阅资料、研究历史,并深入到西仉村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滋养艺术灵感,终于将大型秧歌剧《孟母三迁》搬上了舞台。该剧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传统剧目展演活动中一经登台亮相,就获得好评如潮。不仅实现了今古对话、文明传承,而且对弘扬光大太谷秧歌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光荣与自豪。同时与山西汇众动漫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动漫电影《孟母三迁》,掀起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专业文化精品叠出,群众文化也硕果累累。县秧歌协会积极组织基层乡土作者搞培训、抓创作,使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创作的《砸香炉》、《舍不得你走》、《双送礼》、《自投罗网》、《门前清》、《退指标》、《真爱》等30多个秧歌小戏、小品,因接地气、生活气息浓厚,艺术水平较高,在省、市、县连连获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秧歌故乡人对秧歌情有独钟,几百年秧歌已深深融入太谷人的心灵深处,构成了秧歌人的灵性与精神寄托。以秧歌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基层民间文艺团队和票友协会组织达到16个。民间秧歌艺术人才辈出,先后有28人次在市以上各级各类秧歌汇演和比赛中获大奖。秧歌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县的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和文化科技的结合,实现了人文精神、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

  探索和研究总结太谷县在推动秧歌“振兴、保护、创新、繁荣”的经验,可归纳为“六个注重”:注重弘扬秧歌精神,注重创新机制体制,注重植根生活沃土,注重讲好本土故事,注重打造文化品牌,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实践证明,这“六个注重”对于挖掘地域资源优势,保护和传承好地方戏剧,繁荣艺术精品创作,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是大有助益的。当然,这些方式方法都还在研究探索之中,也将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来源:晋中日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