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山西煤化研究所:打造人才磁场 集聚创新动能

20.01.2022  08:52

  “‘揭榜挂帅’就是要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让出题企业、揭榜方和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搞研发,一心一意谋创新。我们与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揭榜挂帅’项目,集结了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他们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成长。”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驻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近年来在为引进的人才“赋权”“松绑”的基础上,更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干事创业平台,全力打造人才磁场,集聚创新动能。

  聚焦核心技术攻坚 鼓励挂帅出征

  自从签署了合作协议,近段时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多位科研人员,几乎每天都坚守在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的实验现场。“科研项目不能仅限于实验室,只有在企业的生产现场,才知道项目攻关的意义,针对性更强,目标明确。”生产车间忙碌了几个月,整个生产流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已了然于胸。

  “能够首批入选‘揭榜挂帅’的科技项目之一,这是对我们企业设计制造能力的充分肯定,借助与中科院煤化所的联合攻关,完成新材料与新装备的集成创新,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以百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全部国产化装备示范线建设为总体目标,将要完成高等级碳纤维研制,并自主建成示范线。

  “为聚焦产业转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我们集聚了多名有实力的科研人员挂帅出征,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摆在科技创新的重要位置。”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有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说,近年来该所一直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带动青年科技骨干、工程技术等各类人才全面引进,并实施特别研究助理制度,仅去年一年,引进研究生31人,其中博士17人。

  面向国家需求 引进“高精尖缺

  “整合相关方向优势力量,打造联合攻坚团队,充分发挥中科院体系化、建制化的优势。”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709课题组的组长陈成猛看来,石墨烯导热膜之所以取得重要突破,与“大兵团”式作战密不可分。

  709课题组成立后,完成了氧化还原石墨烯的吨级中试,中试产品销往国内外300余个用户单位,在石墨烯材料制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705课题组长期从事炭基热管理产品的研发,先后开发了石墨扩热板、柔性均热膜、泡沫石墨、导热索等代表性热管理材料和热控产品。“两个团队打破课题组的藩篱,实现了团队、技术和平台的优势互补,为掌握石墨烯导热膜成套核心技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实,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大兵团”式研发已并非第一次。

  在现有职工中,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科研人员占84%,人才济济。在全力培养本土人才的基础上,为满足关键领域的技术需求,该所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管理办法,搭建合作平台,实施以才引才。同时,该所实施人才稳定政策,重点支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科研骨干潜心研究。充分发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作用,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帮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牢记初心使命 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1年11月3日,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李永旺团队参与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凝聚数代科学家心血的项目登上了科技巅峰。

  1997年,正在国外做研究的李永旺,刚回国即被委以重任,负责煤制油技术开发。此后十余年,李永旺带领科研团队将煤制油技术往工业应用方面推进了一大步。到了200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我国第一个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装置试车成功;2012年,神华宁煤世界单套最大规模的400万吨/年煤制油商业示范装置开始建设;2017年,内蒙古伊泰杭锦旗120万吨/年、山西潞安100万吨/年的两个百万吨煤制油装置相继建成投产……“我们技术基本成熟了,下一步向着大型综合一体化、产品多元化高值化方向发展。”在煤制油技术研发过程中,李永旺和团队发表论文60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0多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煤制油研发团队之一。李永旺如释重负地说:“终于完成了当初中科院和山西省赋予我们的使命。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不断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良好的创新文化。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该所大力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积极推行国家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及时修订完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量化考核、成果奖励等管理办法。

  如今,面对“双碳”的发展需求,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将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发挥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建制化队伍优势,与高等院校形成错位发展,围绕煤炭利用、新型碳材料、氢能、污染物控制等领域,建设一支专业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