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攻克“硬骨头”——看兄弟省市如何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难题

27.02.2015  10:18

              阅读提示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拥有太行和吕梁两大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山高坡陡、环境恶劣,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而实践证明,易地搬迁是攻克“硬骨头”的有力武器。到2020年,我省规划实施的搬迁人口还有60万。然而搬迁并非易事,由于补助标准较低、产业配套跟不上等因素,一些贫困农户“望而却步”。如何从根本上帮助“山庄窝铺”贫困群众改善人居环境,让这些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省扶贫办前不久组织相关部门赴重庆、陕西、山东和江西等4省(市)进行考察学习,这4个省(市)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A整体规划需先行

              搬迁群众散居在大山里,大部分是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很难覆盖。这些特困群众在搬出大山深沟、告别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后,如何能在新的居住地生存发展,过上幸福生活成为移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我省多数地方在移民搬迁中没有详细规划,更多考虑的是搬迁住房建设问题,导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一时跟不上,影响到贫困群众的搬迁积极性。
              易地扶贫搬迁从规划入手,立规矩、绘蓝图,这是考察中留给考察团最深的印象之一。
              以重庆市为例,该市采取因地制宜,梯度搬迁,以集镇、中心村安置为主,逐步向城镇靠拢的办法。移民搬迁市级有总规,区县有详规,乡镇有方案,农户有“明白卡”,要求帮助搬迁户选择一个合适的安置方式、制定一套可行的筹资办法、找到一条可靠的脱贫致富路子,力求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与重庆市一样,陕西省、江西省把“规划先行”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条“硬杠杠”。
              陕西省以集中安置为主,加大城镇化安置比例,规划布局移民安置点尽可能靠近城镇和大社区,统筹考虑工农业园区、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如:镇安县形成“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群众就近实现城镇化”的搬迁模式;江西省修水县在移民搬迁中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移民搬迁、产业聚集、生态涵养和农田保护,统筹规划县城中心、示范重点镇和中心村镇布局,分年安排、有序推进。
              考察团成员、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表示,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一定要统筹考虑迁入地综合承载能力。易地搬迁不搞强制,政府只是进行规划,提供帮助和支持,配套建设安置点的基础设施等,搬不搬全看群众意愿。比照陕西、重庆等地,在实施易地搬迁过程中,我省需要摆脱思维定式,创新体制机制,在精细规划上多做文章。

                B搬迁资金哪里来

              易地搬迁难,群众关切多,首先是“钱从哪来”。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易地扶贫安置涉及多个部门的多种扶贫资金。然而,在当前建材和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对移民搬迁的建房补助标准明显偏低。据悉,目前省级对贫困群众搬迁补助标准是人均5000元(建房补助4200元、基础设施建设800元)。以户均4人计算,每户国家补助金额2万元,与住房建设资金实际需要相比差距很大。
              记者了解到,山区贫困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下一代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支持搬迁;另一方面高昂的搬迁成本导致一些贫困农户 “望而却步”。
              “难题在哪,就从哪儿下手解决。”重庆市的招数是:该市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包括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财政专项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4个方面,对扶贫、地质灾害、水利、林业等部门涉及移民搬迁的资金捆绑叠加。山东省的策略是:黄河滩区移民搬迁既有国家专项投入,省、市配套资金,也有国债专项资金、世行项目贷款和宅基地恢复补贴等资金,平均每户补助8万元。
              资金是贫困群众“搬得出”的基本前提。对此,考察团成员、省财政厅农业处调研员杨朝晖表示:重庆市、陕西省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移民搬迁实行分类补助,不搞一刀切。省级资金统筹安排,解决了条框过多、资金滞留的问题。为此,我们今后应把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模式与规避风险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资金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切实改善农村贫困群众人居环境。
              在参观中学习、在比较中思考。一路上,考察团对4省(市)集中力量办大事,对涉及移民搬迁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叠加使用,省有明确政策、县有实施细则的做法纷纷点赞。大家一致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并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财力保障。

              C如何实现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并不是空间上的位移这么简单。近年来,我省逐年加大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力度,十多年累计搬了75.8万贫困人口。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多数地方在移民搬迁中还没有完全做到与产业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结合不紧密,导致不少移民户生活依旧窘迫。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考察团关注的一个热点。
              重庆市突出产业配套,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移民集中安置点倾斜,尽量使每个搬迁户都有一个增收项目。同时整合资源抓好技能培训,使每人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
              在江西省考察时,省扶贫办移民处处长李武军对当地移民搬迁对象就业生产实行 “一扶三免一确保”的政策触动很大。他告诉记者,所谓“一扶三免一确保”,是扶助小额创业贷款,每户可申请小额贴息贷款3万元-5万元,免费就读职高、免费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确保有就业需求的搬迁农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考察团成员、临汾市扶贫办主任杨刚杰表示,移民户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不离土离乡,很难拔除穷根。搬迁后,务农又变得很不方便。若解决不好移民的致富问题,易地搬迁工程就会打折扣。考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实施易地搬迁时一定要把产业开发、农户就业作为重要环节,按照生产与生活并重、住房建设与产业开发并举的思路同步推进移民搬迁工程。
              “产业项目规模小、覆盖面窄、带动力不足,是目前易地搬迁产业开发的共性问题。”王立伟表示,产业培育不起来,群众收入上不去,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从我省来看,尽快建立起扶持搬迁群众发展后续产业的长效机制,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是易地搬迁的关键一环。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能致富才是移民稳得住的关键,也是今后易地扶贫搬迁能走多远的试金石。(本报记者 赵建军 实习生 郭媛)

 

 

责任编辑:樊学军    审核:樊学军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