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创新的高地:省总工会命名创新工作室成效不断显现

26.02.2015  11:33

      省总工会新建97个创新工作室,培训职工9.1万人,取得专利1043项,创新成果转化1627个,取得经济效益10.8亿元——过去的2014年,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我省锐意创新的新高地。
        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命名623个创新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的年度任务是:拿下3个攻关项目、提出10项以上合理化建议、培养2名以上青年技术骨干,技术交流活动40学时以上。每3年考核期的目标任务是:有2项以上创新成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
        1
        一个带头人领起一个阵地

        省总工会从2012年起,每年命名一批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前者多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主要为放大创新工作室在广大职工中的品牌效应,使创新工作室成为高技能人才(劳模)、传统手艺大师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阵地,成为推动人才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结合的平台。
        去年5月,省总工会出台《意见》,对创新工作室建设进行规范,确定创新工作室的任务是围绕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发挥职工中高技能人才(劳模)和传统工艺(手艺)大师的独有优势,通过创新工作室的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谭立新介绍,创新工作室应该具备“七有”条件:有模范带头人、有骨干团队、有场所设施、有活动经费、有规章制度、有计划目标、有台账记录。即:创新工作室主要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三晋技术能手、企业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和有技术专长的劳动模范或职工,创新工作室以该带头人名字命名。同时,由一线技能人才为主体组成技术骨干团队,人数不少于3人。还需要有完整、成文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相应的工作计划,有全面记录工作计划、工作流程、攻关项目、创新成果、考核考评情况的台账。
        创新工作室一般设在带头人所在单位,同时鼓励跨单位申报。如有企业需要申报,可与所在市、省级产业工会联系,基层工会将把符合条件的向省总工会推荐,省总工会进行评审考察后,对于达到条件的统一命名挂牌,并对新建的创新工作室一次性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优先评选省级创新工作室,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为三晋技术能手的,优先评选省级创新工作室。
        2
        一个阵地培养一批人才

        被评选为创新工作室,对作为带头人的职工(劳模)来说,只是新的开始。因为,创新工作室需要承担4项主要职责:组织技术攻关、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创新活动、扩大技术交流。
        具体来讲,就是每年要围绕岗位、企业、行业技术难题和薄弱环节,有效开展技术攻关,拿下攻关项目至少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10项;恢复、发扬师徒培养传统,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实现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的代际传承;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每年培养青年技术骨干不少于2名,公开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每3年至少有1-2项创新成果获得相关认定,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平台,加强职工、企业、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大师讲坛活动,组织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培训学习,举办技术推广交流会,总结推广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和新技术技能、特色操作法,每年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少于40学时。
        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是工作室最为重要的职责。以太钢为例,2011年以来,太钢职工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成果402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7亿元。其中,有192项成果荣获不同层次奖励,22项成果申报技术专利。炼钢二厂“郭晓兵创新工作室”通过对不锈钢转炉核心指标进行攻关,创造了炉龄最新纪录,为太钢累计创效840万元;工程技术公司“杨斌创新工作室”在成立的3年时间里创新成果24项,直接创效10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各个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顶尖技术人才,有的在集团技术比武中荣获好名次,有的在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摘得头冠,有的工作室还集体编写出班组“质量工作指导方法”,以规范操作流程。在各个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和带动下,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势如破竹,成效不断显现。
        3
        一个平台成为一个高地

        省总工会对创新工作室实行百分制考核,每3年为一个周期。其中,技术攻关占到分值的1/4,为最高分值,要求创新工作室能进行技术会诊,提出合理化建议,攻克岗位、企业、行业技术难题和薄弱环节;其次,技术创新占据分值的1/5,需要创新工作室开展发明创作、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操作法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产生良好效益。
        全省627个创新工作室所在的单位、企业,职工们纷纷以“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为目标,形成了赶优争先、创新奋进的氛围,企业自主创新力不断增强。我省军工企业淮海集团周建民工作室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周建民工作30年,创新成果千余项,创造价值3000余万元。成立工作室后,周建民把自己外出学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徒弟们一起分享,以此来带出各个体系的技能带头人,徒弟们凭借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2015年初,淮海集团又有两个创新工作室获上级表彰命名。全国技术能手、高级工人技师杨兴隆工作室被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陈培亮工作室被省国防科技工业工会命名为“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周建民说,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以往师带徒的好风气、好传统,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可以传承下去,年轻人学习也有了好平台,对企业来说,有了攻坚克难的好载体。
        谭立新表示,2015年,我省将继续加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传统手艺(工艺)大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力度,逐步实现集群化发展,目标是新创建50个创新工作室,在全省范围内评选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并争取向全国总工会推荐申报4个国家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记者 尚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