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把脉” 抢回水资源

28.04.2018  08:55

  打开井盖,将听漏杆深入水管连接处。

   80后90后”是主力

  4月25日晚11时,双塔西街,喧嚣的街头归于平静。浓浓夜色中,任慧鑫领着徒弟刘志鹏、李冬一行三人沿着看不见的供水管线缓慢前行。

  任慧鑫戴着耳机,腰间别着听漏仪,像秤砣一般的拾音器不停接触地面,仔细地辨别来自地下的微弱异声。一旁的刘志鹏、李冬手拿约1.5米长的听音杆随行,沿线巡检中,所有自来水井都会开启,他们把听音杆伸到井下管道上,弯腰蹲地,耳朵紧紧贴在另一端,通过听觉判断是否漏水。

  “听音杆听漏仪是和医生听筒原理相似的助听器,轻微的声音都将通过仪器被放大传到耳朵里。你们来听听。”任慧鑫直起腰,现场指导两个徒弟。任慧鑫是这个队伍中资历较老的听漏工,今年34岁,随行的刘志鹏、李冬都是“90后”。

  在他看来,“听漏工首先得身体好,必须身体壮,抗冻、耐热、有耐心……”看似玩笑之语,实则是必备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这支队伍已经拥有了15名成员,其中大部分队员是“80后90后”,几名队员中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成栋也才刚过而立之年,现在已经成长为公司检测部部长。

   条件反射,见到水坑就想看

  撬开井盖、听漏、分析水流数据、合上井盖,不断重复,不停走路……茫茫夜色中,师徒三人已经走了6公里,开了50多个井盖。

  “一般人耳中只能听到不绝于耳的‘刺啦声’,但我们可以从这噪音中听出各种‘管网病态’,这项技能没有捷径,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听漏工。

  实际上,听漏作业只是公司检测部工作的一部分,除夜间的例行巡检外,他们还担负着全市供水的抢修任务。

  “大到路面跑水,小到家中漏水,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依靠仪器和耳力准确判断出漏水点位置,帮助维修人员精确施工。

  据了解,听漏工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晚上9点至凌晨3点,遇到突发情况会工作到更晚。而做这份工作,对准确率的要求很高,定点的误差范围大多控制在1米以内。几年来的听漏工作,让任慧鑫对水产生了一种“病态”的习惯,在路上总会有意识地去听一下消防栓,看一看下水道,哪怕是发现路面有滩水,也要下意识看看是不是管道漏了。

   一年听出248处漏点

  听漏工的心中有两座城,一座城在脚上,车水马龙、满目繁华;一座城在脚下,城长千里,看不到摸不着,但能听得到。

  记者采访结束已是凌晨1时,任慧鑫他们还在忙碌着。正是听漏工们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去年我市城市公共供水网络共检测出漏点248处,自来水管网漏损率实现8.6%,远超国标12%的标准要求,年节约自来水834万吨,直接减少经济损失2500余万元。

  “全市2000余公里的输配水管道,我们每年至少要过一遍,能用耳朵‘抢’回白白流走的水资源,值了。”他们的身影渐渐融入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