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触摸染布的变化 蜡染制作走进盲童学校

04.11.2021  07:54

  世界对于健全的人来说,是有声的、有色的。而对于有视力残疾儿童来说,这种感受是不确切的、漆黑的。有的高度近视的儿童,仅有光感,能感受到微弱色彩的,已属幸运。

  11月3日,一场主题为“触摸蜡染助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太原市盲童学校举行。孩子们用双手触摸、用鼻子去嗅闻、用耳朵去倾听,感受非遗蜡染技艺的魅力。该校美术老师任丽琴同时是县区级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她的引导下,11位盲童亲手制作了一件蜡染作品,借助一个个凸点、一列列的线条,用特殊的方式呈现他们心中斑斓色彩的精彩世界。

  神奇的触感和味道

  “好神奇呀!这块布颜色由绿变蓝、又由蓝变绿……”弱视孩子何婧齐透过2000多度的近视镜片,观察到了染布的变化。

  “当天有11位盲童参加了活动,只有何婧齐能微弱地感受颜色变化。”任老师说,这场活动就由她来充当大家的眼睛。

  授课现场,任丽琴详细讲解了蜡染的文化内涵及蜡染所需布料、材料,如何用蜡刀蘸熔蜡在棉布上绘画图案,如何配制染料、染液,浸染、脱蜡等。同学们兴趣高涨,学习气氛浓厚。

  在实践环节,任丽琴提前准备了双拥标识图案,手把手教学生们认识图标,学习融蜡、在布上绘图、用蜡封图案。等待蜡液在染布图案上冷却定性,呈现凸起状态,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用手触摸到图案。15岁的郭鹏辉激动地说:“老师,双拥标识图案原来是这样的啊!

  “板蓝根是一味中草药,用在染色中,它的叶子是一种染料。大家用手摸摸用叶子做的靛泥,然后闻一闻。”同学们都说“老师,这味儿真不好闻。”任丽琴说,它的茎叶在经过浸泡发酵后,能提炼出上好的蓝色染料,所以有腐烂植物的味道。

  随后,任丽琴要求孩子们自行打水,并用电磁炉烧开,将石灰和碱分别融化。“在学校将近8年的日常训练,孩子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理能力。”任丽琴一边说一边指导学生在蓝靛泥液体中,放入石灰、碱、酒精、固色剂,静待30分钟左右,染料就做好了。

  一块染布有变化

  “现在,大家戴上手套,把你们手中有蜡的染布,放到染料中,“何婧齐同学你给大家说说它的变化。”任丽琴说。

  “哇!老师,我发现白布逐渐变成绿色,”何婧齐开心地说。

  “现在用手中的木棒轻轻搅拌5分钟,时间到了,现在用筷子把染布捞出,放在右边的盆中,需要帮助的学生请举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操作得很投入。

  “何婧齐现在变成什么颜色了?”“老师,由绿色变成蓝色了。”这样重复制作了三遍,白色染布从绿色转变成蓝色,蓝色又转变成绿色……一个小时过去,一件纯植物蜡染作品制作完成。

  在任老师提示下,学生们用小刀将图案上的蜡轻轻地刮掉,此刻白色的双拥图案在蓝色的染布上格外显眼。

  “孩子们,这是你们人生中第一次体验蜡染技艺,其实,很多植物都能变成染料,比如,艾草可以变成青绿色、石榴皮可以变成黄色,好多植物经过人工处理,都能变成染料。”任老师说。

  收获了自信和温暖

  15岁的贾浩伟摸着自己的蜡染作品喜滋滋的,“以前听说过蜡染,这堂课上,用‘听-闻-尝-摸-试’的方法,真的做出了一件作品,我要把它装裱起来。

  孩子们捧着一件件蜡染作品期待着任丽琴的表扬和肯定,“老师,我的作品做得咋样,能入选学校的艺术节吗?”郭鹏辉着急地问老师,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的脸上笑开了花。

  “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作品的色彩,但他们能拥有与健全人平等创作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任老师说,因视力障碍,孩子们对事物的了解、对世界的认知单调而残缺。他们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要比正常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老师愿意给他们足够的耐心、温暖及鼓励,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任老师表示,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开展类似活动,春天活动涉及植物染色和敲拓染,秋天则是蜡染和扎染。“我是植物染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竭尽全力做好一名传承者,还让更多的盲童有与植物接触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