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脱贫的“山西样本”

14.02.2017  15:35

编者按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我省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把打造绿水青山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同步推进,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八大工程”之一。全省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生态治理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干果经济林管理脱贫一批、林业产业脱贫一批等“五个一批”的攻坚措施,使得生态治理的过程成为了农民增收脱贫的过程,绿水青山正在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山西 的做法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充分肯定。今年1月,汪洋副总理在山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明确指出:“山西生态保护扶贫走在了前列,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将山西经验在全国推广。

 

  “现在种树一个月就能赚3000多块钱,也就是过去一年的收入。一年能种三个多月的树,赚万把块钱没问题。”说起种树赚钱,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张栓迎老汉脸上满是笑意。

 

  国家级贫困县岚县,把造林绿化和脱贫攻坚相统一。当地把张栓迎这样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了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政府的购买式造林工程。即由合作社社员自主购买树苗,在政府指定的区域植树造林,并负责一定期限的林木管护,在林木经过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回收。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调动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提高林木的成活率,使荒山荒坡早日披上绿装,而且还能使贫困农民实现增收。可谓是,政府收获了生态效益,农民得到了真金白银,生态脱贫,一举两得。

 

  不过,岚县购买式造林只是山西实施生态脱贫工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八大工程”之一。明确提出“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在三晋大地上进行了生动的实践。

 

  那么,生态脱贫的“山西样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生态脱贫,战略定位赢得高位推动

 

  治贫在治本。

 

  山西是国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省内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大约为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9%。而与此相伴的是,山西又是国内贫困人口较多、贫困面积较大的省份。据调查,省内现有的贫困人口中,大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不容置疑,恶劣的生态环境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补齐生态“短板”,夯实脱贫根基,让贫困人口早日告别贫困,省委、省政府把生态脱贫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之一。战略定位赢得了高位的强有力推动。在2015年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大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要加大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力度,支持贫困群众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2016年,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要把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下决心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攻坚战”。在《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林业生态脱贫被再次聚焦,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精准实施脱贫攻坚的“八大工程”之一,要求大力开展“五个一批”的脱贫举措,即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生态治理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干果经济林管理脱贫一批、林业产业脱贫一批,依靠林业的支持和带动,确保全省42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生态建设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生态脱贫作为重大战略,一直牵动着省领导的心。省委书记骆惠宁专程赴吕梁、忻州两个贫困面积较大、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市,实地调研脱贫攻坚,明确提出“要探索创新财政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补贴支付方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不断提高转移性收入”。省长楼阳生到省林业厅调研部署林业扶贫工作,要求林业部门要全员动员、全力以赴在兴林增绿中让群众增收脱贫。副省长郭迎光深入研究探索生态补偿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统筹解决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性贷款、资产性收益等难点问题,倾力推进林业生态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为了确保生态脱贫这一重大战略落到实处,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生态建设推进脱贫攻坚座谈会、全省造林绿化运城现场推进会、全省生态脱贫暨提前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电视电话会议,重点对生态脱贫攻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省政府还制定了山西林业推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林业资产性收益等一揽子政策规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地类地块调查落实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前启动实施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方案》等,以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保障生态脱贫各项任务措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作为生态脱贫攻坚的主力军,省林业部门紧急行动起来,编制了林业扶贫总体规划和四个专项规划,指导各市县编制了市级总体规划和县级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到山头地块,项目落到各乡各村,建立了上下衔接、精准到户的规划体系,形成群众脱贫致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围绕精准扶贫制定出台了八个指导性意见,细化和明确了退耕还林的实施范围、造林脱贫队伍的组建办法、管护岗位的聘用规则、经济林管理的扶持程序、林业产业的鼓励机制,形成了一整套精准有序的制度体系,将惠民政策从宏观决策落实到贫困人口。不仅如此,还对58个贫困县派出20个督导服务工作组重点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服务、督促检查,努力把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生态公益林管护岗位三项扶贫措施,迅速精准地落实到贫困人口,并把兴县、岚县、静乐三个县作为试点县,大胆探索和积累经验。

 

  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脱贫攻坚战,在三晋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五轮驱动”,开辟百姓增收新通道

 

  生态脱贫怎么脱?我省采取了“五轮驱动”的举措,以此开辟百姓增收的新通道。即通过造林、护林、林业产业发展等全方位提升贫困群众的劳务收入和资产性收入。具体为“五个一批”:

 

  退耕还林脱贫一批。我省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民增收最直接、群众受益最广泛、脱贫攻坚最有效的工程。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退耕还林450万亩,将任务重点安排到贫困县,做到能退尽退、愿退尽退。为此,省级筹资33亿元,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户在国家每亩补助1200元的基础上由省级配套300元,每亩达到1500元;种苗造林补助对58个贫困县在国家每亩补助300元的基础上,由省级配套500元,每亩达到800元;对其他非贫困县,在国家每亩补助300元的基础上,由省级配套200元,每亩达到500元。对上一轮退耕还林,省级投资28.7亿元,按照每年每亩90元的补助标准延长补助5年,保证国家补助政策到期后群众收入不减。

 

  生态治理脱贫一批。就是让百姓参与到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治沟治坡的生态建设工程中,以此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途径。做法是,积极鼓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造林公司、社会组织和集体、个人,创办贫困人口占到80%的造林脱贫攻坚专业合作社,采取议标的形式,将贫困县的造林绿化工程全部安排给脱贫专业队实施。目前,造林专业合作社由点到面在全省全面铺开,已发展到800个,成为新时期造林绿化的主力军。例如岚县,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有实力的公司、大户牵头创办脱贫造林专业合作社,让贫困群众通过参与造林获取劳务收入。目前全县91个合作社已经在工商局注册,47个已经办理脱贫专用造林资质,共有社员2757人,贫困劳力占到88%。2016年有31个合作社参与造林,完成造林任务3.3万亩,参与造林的贫困劳力达到1737人,人均劳务收入5000元。不仅如此,造林工程结束后,仍由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由此再获取一份管护收入。这样一来,群众参与造林护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增收也有了保障。据测算,到2020年我省28.8万人将通过参加植树造林获得劳务收入稳定脱贫。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我省依托林地资源管护项目,设置管护岗位,将贫困县80%的护林员岗位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让贫困人口在参与管护中就业脱贫,在享受生态补偿中增收。每人每年的平均工资是1.2万元,这样就使得“一人护林,全家脱贫”。2016年我省将7000万元管护资金,全部安排落实到建档立卡的9689名贫困人口,并将管护任务、地块与人员一一对应,确保岗位到人、责任落地。如石楼县,进一步加大贫困管护员比例,还对于有条件发展林下经济的,鼓励护林员发展家庭林场,让管护人员在管护森林的同时经营森林,在享受劳务收入的同时获得资产性收益。

 

  干果经济林管理脱贫一批。全省58个贫困县现有313万亩低产低效林,普遍存在产量不达标、达标不达效的问题。为此,我省优先将贫困户现有的干果经济林全部列入补助范围,连续扶持3年,做到项目扶持全覆盖。2016年全省安排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50万亩,安排到贫困县29.7万亩,对4.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7.63万亩低产低效经济林进行了改良换优和综合丰产管理,初步统计当年增产30%以上,可为贫困群众增收5300万元,户均增收1200元。

 

  林业产业脱贫一批。我省大力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在优化布局红枣、核桃、仁用杏等传统经济林的同时,积极推广双季槐、皂荚等特色经济林。2016年全省为贫困县新安排干果经济林25.5万亩。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型生态产业,积极发展林禽、林菌、林药等林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木种苗花卉、林下资源开发,努力让每一片林地资源都成为群众蓄积财富的绿色银行。

 

  创新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劲动力

 

  机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不断创新机制,可以为全面提升扶贫攻坚的成效提供不竭动力。为了使生态脱贫攻坚强劲有力,我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林业投融资、资产性收益等影响脱贫攻坚的关键性领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

 

  首先是创新林业扶贫投融资机制。我省为了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还本付息等一系列办法,并积极组建山西林业发展投资公司,打造专业的融资平台,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省林业厅与农发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为林业精准扶贫提供不低于150亿元的授信。省财政决定按照较长的还款期限,将本息纳入财政预算,以此破解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不足难题。在创新投融资机制过程中,不仅省级层面动作大,而且市级、县级层面也很给力。大同市打算从农发行贷款110亿元,在3年内造林300万亩,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由此带动贫困群众参与造林增收。

 

  其次是创新贫困群众资产性收益机制。我省以林权改革为中心,以推进股份合作为重点,培育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主体,千方百计激活林地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目前,林业厅、农业厅、水利厅等多个部门正在联合制定《关于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增加农民林业资产收益的实施方案》。旨在鼓励成立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鼓励群众以个人拥有的林地经营权、退耕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的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以及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以股权的形式入股家庭林场、合作社以及股份合作组织,分享全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收益,以此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同时,我省积极建立企业和合作组织、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尤其是对没有条件闯市场的合作组织,鼓励在公司的组织下,进行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开展网络化、信息化营销,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第三是创新扶贫攻坚联动服务机制。省、市、县、乡以提前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为重点,组建了生态扶贫攻坚四级督导服务工作组,分级落实责任,合力脱贫攻坚。省林业厅对58个贫困县派出20个督导服务工作组;市级林业部门对贫困县每县派出一个工作组,深入实地服务指导,向市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县级向乡镇派出工作组,组织村级两委深入每一个乡村,走进每一个农户,面对面地进行政策宣传,努力做到不让工作有遗漏,真正把服务做到家。

 

  山乡变迁,生态渐美百姓腰包渐鼓

 

  静乐县段家寨乡沟口村巩喜明,2016年在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种树3个月,劳务收入赚了1.2万元。老人高兴地掰着手指算账,劳务费再加上退耕还林、低保、养老等补助,全家脱贫就不是难事了。

 

  静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生态脱贫重点县。该县成立了50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766人入社,参与当地的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实施造林工程赚取劳务费。例如中庄乡西梁三北防护林工程,就全部以购买式造林的方式,交给3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实施。合作社不但吸收贫困户51户55人参与工程建设,同时还吸收附近村45个贫困劳动力参加造林。这样一来,项目带动了96户342人实现脱贫。老乡们高兴地说,生态脱贫不仅使家乡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绿水青山,而且使咱的腰包里也有了钱,告别了贫困。

 

  位居吕梁山中段的交口县,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多。为了使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同步推进,交口县大力开展核桃经济林建设,在全县发展核桃经济林23万亩,使人均核桃树面积达到3亩。原来杂草丛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变成了绿油油的成片分布的核桃林。据统计,全县目前已挂果的核桃树面积达13.3万亩,每年可生产核桃达350万公斤,产值达7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00元。为了使核桃经济林的效益最大化,当地又拿出5800多万元,对核桃经济林实施提质增效工程,以全面提升其生产能力,努力实现核桃 基地 区域化、品质优良化、经营集约化、管护科学化。这样又可带动全县3700户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

 

  交口县以增绿促增收,让生态治理和百姓脱贫一举两得。他们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及退耕荒山造林项目,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并为百姓脱贫提速。他们组织贫困农民参加植树造林,每人一年只要干3个月左右,就能获得劳务收入万余元。桃红坡镇红焰村村民由维泉在专业队造林,年平均收入1.1万元,顺利摆脱了贫困。交口县通过生态治理不但让百姓获得劳务收入,还带动老乡们育苗增收。全县180余户农民通过育苗、苗木销售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其中有73户实现直接脱贫。温泉乡闫家山村村民郭杨栓,几年来一直从事育苗,由于绿化工程对苗木提供了可靠的市场,这两年他卖苗木获得净利润8.9万元,不仅脱了贫,而且还致了富。

 

  生态建设,尤其是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为此,交口县把森林管护纳入到生态脱贫中。针对全县有天然林面积80多万亩,每个管护员年可收入万余元的情况,2016年县里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原则,安排贫困户管护员33人,让这些贫困户实现护林一片脱贫一户的目标。目前,该县计划让来自贫困农户的管护员占到管护员总数的60%以上,这样全县通过天保森林管护可实现生态脱贫85户255人。

 

  地处塞北的广灵县,2016年开展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他们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覆盖263户,面积1942亩,当年实现增收38.84万元。老乡们高兴地说,经济林就是“摇钱树”,只要好好干,咱靠生态建设就能脱了贫。(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