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汾河 一城秀色 诗意不只是在远方 也在我们身边

13.10.2022  08:14

汾河景区全景 邓寅明 摄

   核心阅读

  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山海经》中,已有关于汾河的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汾河滋养着两岸的风景生生不息,宛若一条玉带穿过太原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现。秋日暖阳,沿着汾河两岸走走,身边城市在时代变迁中留下年华磨砺的缩影,差不多都能从汾河中觅到印痕。诸君请静下心来,听她娓娓道来。

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 牛晨阳 摄

  两岸繁华 文领三晋

  汾河四期工程开放后,汾河太原城区段文化廊道全面贯通,成为太原市域的风光带,实现了历史人文与山水互动,“唐风晋韵”因一水而灵动多姿。

  这一泓清水间,一座座“飞虹”横跨,步道和自行车道像彩带穿行蔓延,山(围)山、二龙山、窦大夫祠、净因寺、汾河二库等景点如明珠一般点缀其中。

  汾河北段,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上风上水。崛山(围)山、二龙山文化遗产聚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福寺及舍利塔,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和净因寺,体现了汾河上游至中游过渡地带的独特山水自然景观。崛红叶、烈石寒泉、土堂怪柏等晋阳名景,又见“山光凝翠、川容如画”。

  汾河南段,现代与传统碰撞,内含隽永。太原故事焕发新的叙事,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型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太原古县城历史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古县城开城后,“凤凰城”归来,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于一体;以晋阳湖为中心,夜经济+假日经济带,形成夜间消费集聚区;晋祠、天龙山石窟、童子寺遗址、太山龙泉寺、龙山石窟等,构成西山古代祠寺遗产组群。

  汾河两岸,太原市图书馆、太原市博物馆、太原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矗立,成为市民休闲学习的打卡地,见证着太原这座城市的发展。

  每日清晨,伴着日出的,是市图门前的长队。2017年10月1日,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空间、环境、资源、服务国际一流,被评价为“新时代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样本”。细微之处见精神,见创新,年最高接待读者421万人次,年借阅量最高达380万册次,每年1200余场“书香太原”全民阅读活动,200多万读者参与其中。

  市图马克思书房,全国首创,融学习研讨、展览展示、数字阅读和趣味活动于一体。以235平方米的红色空间,撬动了近30万人次的接待量,成为理论阵地和宣传教育中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和“”。市博弘扬传统文化,是太原市唯一的综合类博物馆,集中展示太原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太原历史文化展,作为太原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秉承“用考古与艺术讲述城市故事”的定位,围绕历史文化名城这一主线,讲述太原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考古发现及著名历史人物,彰显太原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弘扬城市品格与精神风貌。

  汾河之畔的太原美术馆,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美术馆之一,开馆以来,举办百余场国家级大型专业性学术展览,赢得声誉。馆内典藏的美术精品丰富,包括油画、版画、国画、雕塑、书法、民间美术、唐卡、壁画、粉画、素描、漫画、建筑画、漆画、水彩、金石、速写等。馆内还有馆,吴为山雕塑馆、力群版画艺术馆各有春秋,集收藏、展示、研究、创作、美育为一体。

  文化浸润细无声。太原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生活增色添彩,提升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内涵。(记者 陈辛华)

汾河晚渡

  一水多情 河系千年

  “河系千年,山藏古今,城纳百工,文领三晋。”这就是锦绣名城太原。“”即汾河。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古称“”,也称汾水。汾者,大也。

  “一水中分,九水环绕”是汾河流过太原市区的美丽图景。如果把太原版图看成一把吉他,汾河就是琴弦,时时撩拨太原人的“心音”。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在太原汾河岸边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指出“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夕阳斜照,“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的汾河晚渡美景,愉悦今人古人。

  古人择水而居,与河流相生相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汾水两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台骀在太原治理汾河成为汾水之神,是汾河在历史上首次出现。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晋之好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运粮的船队经渭河、汾河抵晋。这是汾河航运的最早记录。

  2000多年前,汉武帝刘彻乘船游汾河,悲风起,鸿雁飞,触景生情,写下《秋风辞》千古咏叹,“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宋时,陈尧佐担任并州知州,在汾河新建河堤五里,解除水患。他引河水潴成湖泊,在岸上种植柳树,称“柳溪”,成为胜景。曾有诗描述,“堤边翠带千株柳,溪上青螺数十峰,海晏河清无个事,画楼朝夕几声钟。

  诗仙李白在《太原早秋》中,借河抒怀,“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元好问途经太原,游览过汾河西岸的晋阳古城遗址,留下《过晋阳故城书事》,“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他还在汾河岸边筑了一座“雁丘”,写下爱情绝唱《雁丘辞》,“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时至明末清初,太原最负盛名的傅山,有草书留存:“汾水新出峡,远心为小栏。山花春暮艳,柳雪夏初寒。

  汾河承载着土地的欢歌和市民的心事,我市重塑汾河晚渡、双塔凌霄、西山叠翠、崛(山)围红叶等“古晋阳八景”风华,保护历史底蕴,留住悠悠乡愁。(记者 陈辛华)

汾河湿地鹭鸟翔集

  生态汾河 一城秀色

  秋高气爽的天气十分适宜出行,在晋阳桥北面的“汾河晚渡”旁,三三两两的市民结伴而来,有的甚至一直待到傍晚,欣赏落日美景。如今,沿着汾河走一趟,能看到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还能欣赏到白鹭、黑鹳、苍鹭等珍稀鸟类。汾河水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不仅撑起了并州大地的一城秀色,还给生活在汾水之滨的太原人带来更多幸福。

  一泓清水入黄河

  秋日午后,晋阳桥下的汾河边,不时有人来拍照。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市民周毅对汾河沿线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有感触:“汾河水清了、岸绿了、景更美了,让我又想唱起那首老歌了。

  汾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三晋儿女的母亲河。曾几何时,因开发过度、植被破坏、采砂排污等原因,汾河一度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上下牢记嘱托,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采取超常举措,以项目化方式实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治理,终于交出一份合格的治水答卷:治理后,太原建成区河道内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飘动在城市版图上的一条“绿丝带”,稳定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标本兼治再现美景

  每天午后,家住北沙河棕榈佳园的周丽萍和老伴,来到北沙河的小游园散步;夜晚时分,华灯初上,驾车行驶在风峪河快速路上,更是惬意畅快……

  为了守护一城清水,我市用前所未有的决心,借鉴南沙河的治理经验,一次性完成了北沙河、北涧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玉门河等市区河道的治理,建成了汾河到东西山之间的一条条生态景观长廊。

  “以往,一条河道的治理要持续一年多。除南沙河外,一年多的时间同时完成八条河的综合治理,太原人打赢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城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施工过程中,省、市领导亲自领办,多次实地查看工程进展;市、区两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坚守现场,解决问题,无论寒冬酷暑,无论白天黑夜,每天有数千人奋战在各个工地。

  综合来看,“九河”治理工程采用了标本兼治的方式,“”是清淤,“”是截污治污,同步实现了蓄水调洪、雨污分流、河水复清、中水回用的全方位综合治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建城区还有数十处黑臭水体也得到综合整治,有效保障了汾河流域太原段水质的全面好转。

  与此同时,我市还实施了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和改扩建、地下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血管”畅通了,城市的“体内循环”更高效了,汾河的水质更有保障了。

  先进经验走在前列

  一直以来,我市将汾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作为打好水污染攻坚战的头等大事、交账工程,举全市之力推进,形成了宝贵的“太原经验”,让汾河太原段水污染治理走在了全省前列。

  为加快汾河沿线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我市还全面推进汾河干流两岸的边山绿化、水土保持及景观工程,涉及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如今,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工程的施工现场,一排排大型机械正在展开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要将汾河美景延伸,为全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长期以来,我市不断调整治水思路,由过去以污染源排放达标、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为目标的单一治水,转变为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系统治水综合施策,将汾河太原段打造成为城区段与农村段有机衔接、乡情野趣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景观长廊、休憩长廊、文化长廊,成为广大群众身边的“幸福河”。(记者 郜蓉)

滨河自行车道

  汾水为邻 生活如歌

  以水为邻,环水而居,锦绣太原城的居民沿着汾河两岸移步换景,尽享宜人的临水风光。日复一日,汾河水都会吹来凉爽的运动之风,帮助人们褪去身体与精神的疲倦。

  让我们一起变老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它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罗婷说。

  天色渐深,胜利桥点亮灯光。37岁的罗婷吃过晚饭,与爱人相约河畔健身步道。城市的繁华喧闹尚未散去,运动的涟漪已经轻轻荡漾。

  “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汾河景区传来一曲《军港之夜》。虽然太原没有海,但是晚风一样地吹,河水一样地摇,浪漫的情绪一样到位。

  罗婷常去的健身步道,建在汾河中央。跑步的时候,身旁一边是河水,另一边是花草树木,独有一份回归自然的畅快。从胜利桥跑至漪汾桥,三五公里的途中,经过汇石园、晋汾古韵、五环生辉,几乎一步一景。

  汾河景区灯光音乐闪烁变幻,既有快节奏生活呈现的鲜红色,又有汾河水寂静流淌的慢时光。这里是太原市最佳观景地之一,是无数市民健身运动的打卡地。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汾河景区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水域中,段国庆与女儿奋力挥起双臂,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段国庆划的“小船”,是皮划艇项目中的双人皮艇。对于这只长约3米的小船,段国庆只道:“我今天第一次玩这个,和以前的木船差不多,挺容易上手。

  自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始,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发掘汾河天然河道的优势,建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水上项目赛道。而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该中心水域亦会有游人“荡起双桨”。

  迎风飘荡在水中,段国庆尽情展示着一位父亲的“高大形象”,从吟诗折柳插艾条,到菖蒲辟邪赛龙舟,言语间不时传递关于文化那些事儿。

  女儿则将手抬起,指向远方那些建筑群,一一辨认着它们。生活在太原的人们,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并且与汾河水汇聚在一起,成为这座城市这些年来的幸福模样。

  让我们写下故事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郭雪说,风吹过的路依然远,身边的朋友们,你的故事讲到了哪个段落?

  汾河东岸,南内环桥下,郭雪跨上爱车,慢悠悠骑行在滨河自行车道上。“有空了,就会来骑骑车。”她说。

  2021年5月1日,滨河自行车道投入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其后4天时间里,约有25万人次在这条车道上骑行。“恐怖”的自行车运动数据,令其余体育项目“黯然失色”。

  从这一天开始,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们,不是现场拍照展示这条车道,就是在去这条车道的路上。平日里爱运动的人们,甭管是踢球的、跑步的,如今纷纷亮出隐藏多年的“自行车爱好者”身份。

  至今一年有余,滨河自行车道既是郭雪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也是她放松情绪的心灵之旅。“开车太堵,走路太慢,骑车刚刚好。”郭雪打趣道,“也会专门来看汾河两岸的景色,有时候能看一天。

  掏出手机拍些照片、视频,发到朋友圈去。有人点赞,有人叮嘱,也有人相约下次一起,以运动身影丈量汾河两岸景致,感受一份独特的城市韵味。(记者 杨尔欣)

  本版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由 宿晓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