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结硕果

21.03.2016  12:02
 
            在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组织的2015年“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命名活动中,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襄汾县新城镇丁村、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司徒村、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凭借它们在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出色成绩,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多年来,它们坚持“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走上了科技兴村、跨越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大幅提高。同时,它们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打造独特的村落文化,建设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创建了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为全省及全国的生态文化村建设树立了典范。

 

晋城·司徒村——产业铺就致富路  

 
                          司徒小镇生态旅游园区

  司徒村位于晋城市主城区和北石店新区结合部,地处北环路和畅安路的交汇处,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89户,总人口1893人。近年来,司徒村以促进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严格按照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建设,推动了当地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后,司徒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了上千年历史的“天齐大庙”,并且将穿村而过的司徒河改造成一条景观河;将原有旧村全部拆迁,新建现代化住宅小区,绿地率达29.1%。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确保村民增收致富,司徒村同时启动了“司徒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依托独特地理位置优势,以原有和改造后的自然生态、天然无污染环境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建设,促进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集农林业高交种植、农林业科技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农林业生产模式:大力调整农林业种植结构,发展花卉、苗木、林果、大棚蔬菜等特色产品生产;向外延伸,联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模要效益,实行连片规模种植,带动群众走农林业生产集约化道路;打造园区这一龙头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外界的接轨,带领村民走科技致富道路。目前,全村水果采摘、花卉苗木销售、大棚蔬菜、开心农场土地租金、生态农家乐、观光旅游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司徒村还实施了林果节水灌溉、林业节水工程等项目,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和保护环境意识逐渐提高,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使生态村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司徒村利用各种会议、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司徒村非常注重群众文化建设,在“司徒小镇”农业园区建设了多处群众活动广场,其中一处被列为文化活动站供村民免费使用。司徒村还先后建起了广场舞蹈队、农民锣鼓队等,并连续开展“五好家庭”的评比活动。

  经过十几年造林和环境改造,司徒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荣获“文明和谐村”、“经济社会发展红旗村”、“晋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同时被列为山西省和晋城市两级政府的“转型综改试验标杆项目”。如今,这里树木葱茏、鸟语花香,还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昔日污水横流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多年不见的喜鹊又出没于枝头树梢,一些不知名的动物在田野林间嬉戏。为丰富园区的趣味性,司徒村专门建设了一个开心牧场,养殖孔雀、鸳鸯、山鸡等十几种观赏型动物,还有一些可以认领养殖的家鸡、珍珠鸡、兔子等多种家禽。当人们走进司徒村,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临汾·丁村——文化甘雨润民生

         

  由襄汾县城往南,顺着悠悠南流的汾河穿过片片如繁星的红枣林,约行5公里,在一片丰腴的古代汾河沉积的滩地上,有一处蓝砖青瓦、环境优美、安静祥和的村庄,这就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故乡——丁村,东依塔山,西傍汾水,气候温和,盛产粮棉,绿树环绕,自古至今都是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

  丁村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共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68公顷。2008年以来,丁村“两委”着力打造最美旅游乡村,铺砌青石路1500平方米、硬化水泥路9000平方米,村内供电路灯、太阳能高杆灯、公厕、自来水供水、村民文化广场、健身休闲广场、沼气服务站、卫生室、垃圾拉运、污水集中处理站、农家书屋、电信网络、有线电视、视频监控等配套设施齐全;新栽植垂柳、国槐、冬青、香樟、桂花、木楦、月季、紫薇等多种绿化树木2786棵;铺设草坪15公顷,投入绿化资金120.3万元。丁村计划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经济发展产业园和特色农业园3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经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景点式旅游村,彰显独特的魅力。

  丁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浑厚,有10万年前“丁村人”古迹,明清时期40座国家文物保护院落,几百年的古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村土布”,清代中期保留至今的丁村家戏、剪纸、面塑及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社火表演、送水孩儿节、送娘娘庙会等民间活动精彩异常。

  如今的丁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农业、林果单一型产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拥有大片的枣树、杨树林和牛、羊、兔、鸡、猪等农户庄园,与农家乐、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红枣、苹果等生态经济贸易远近闻名;群众思想活跃,具有想致富、谋发展的吃苦精神和科技思维;产业纵深发展的基础逐渐巩固,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全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先后获得“服务旅游开发先进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称号。

阳泉·甘泉井村——因地制宜换新颜


  甘泉井村位于平定县岔口乡北部,距县城45公里,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5亩,荒山宜林面积4000多亩,有125户363口人。

  近年来,甘泉井村积极配合乡政府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村民环保意识大大提高,环境设施不断完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80%,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深井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无水土流失现象,农用化肥使用强度、农产品农药残留均控制在标准之内。今年,甘泉井村准备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规划设计已经完成。

  同时,甘泉井村立足生态搞好环境整治,突出特色建设美好家园。一是合理实施环卫建设配套工程,设置了8个垃圾点,实行专人管理,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厕所和主要街道实施全天候保洁,随脏随扫,垃圾清运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达到100%。二是结合“四大一小”绿化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增添绿色景点,建设环境优美新村,全面装饰原林地,栽植集观赏、美化融为一体的银杏、雪松、罗汉松、金叶槐、黄山栾树、连翘等各种树木5000多株,硬化主干道、支干道及入户路达3公里,修建公厕3座。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甘泉井村村支两委积极筹备,科学规划,建成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和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农民公园,村民自发组织了文艺队,利用节假日在文化广场自编自导表演,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甘泉井村还建设了科普示范基地,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甘泉井村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做种养文章,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良性循环农业,形成了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导、劳务输出为辅的农村产业结构。150亩蔬菜大棚通过推广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新技术,亩产值由原来的不足1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3000元,增长53%,人均年收入达到11000元。在种植蔬菜大棚的基础上,8万只蛋鸡养殖场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已正式投入运营。此外,甘泉井村还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平定县国营林场为基础,充分利用沟、渠、路旁及空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主要栽植生长快、更新期短的杨树、梧桐树,既起到了“绿化、美化、防护”的生态作用,又获得了木材更新采伐带来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泉井村由一个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人畜混居、设施落后的旧村庄,变成了道路纵横、环境美化、经济发展、村民富裕、生产生活设施初步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翠木古树相互掩映的生态文明新村,先后获得“山西省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建设样板,起到了示范作用。
 

长治·振兴村——转型跨越促发展


     长治县振兴新区振兴村位于长治县东南部雄山南麓,四周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村内别墅林立、环境优雅。近年来,振兴村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势,依山就势,进行生态绿化改造,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努力实现村容整洁,并在集约节约土地的基础上,将办公、商业、居住、文娱、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在一起,塑造出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心村”示范区的特色,成为一处具有独特魅力的城镇化农民新村.

  振兴村绿化荒山3000余亩,村内绿化300余亩,投资约2000余万元;村内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改设太阳能路灯500盏、太阳能热水器567个,接入秸秆燃气567家,达到了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效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转型跨越发展时不我待的今天,振兴村把农业项目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并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将3675亩耕地全部实现流转,统一规划、集中管理、专业种植,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失,进行专业化种植、特色化发展。农业项目总投资共7470万元,其中,千亩道地药材基地将实现年收入300万元,千亩小杂粮基地将实现年收入120万元,千亩优质核桃生产示范基地将实现年收入420万元,百亩智能温室及无土栽培大棚将实现年收入520万元,总收入达到1360万元,振兴村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推动了振兴村农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出了新的渠道。此外,振兴村还开辟了牡丹园和“格桑花海”项目,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树的世界、花的海洋。同时,农民合作社也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倡导生活新理念和健康新方式。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振兴村坚持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共同进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振兴会堂、振兴文体活动中心、振兴休闲山庄等群众文化场馆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村民学文化、学科技、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修建的孝廉公园和槐荫寺则彰显了振兴村的传统文化。群众可结合自身文化传统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工团进行文化演出及文艺创作,每逢节日进行文艺汇演。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振兴村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条件为突破口,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园林新村为宗旨,使村内实现了“三化”,即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农户实现了“四供三通”,即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先后获“中国特色村”、“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愁公园”等称号。生活在振兴村的百姓不仅享受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也见证着它的发展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