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本加速回流 我市农业迎来预期利好

03.09.2014  20:18

  去年以来,我市农业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九成以上,达到五年来的新高,而且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中市级财政设立了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转型扶持资金,各县(市、区)共投入产业扶持资金达6.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我市以煤炭资源为代表的资源型经济“抽水机”效应渐渐“失灵”,生产资本开始加速回流第一产业,全市农业产业预期利好。

  我市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根据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惠农政策,全市农业部门按照农户申报、村级核实、张榜公示、拍照留存、乡镇汇总上报、县级抽查的程序严把种粮面积核实关,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每年3月份我市就下拨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使补贴资金真正用在春耕春播的节骨眼上,全市按照小麦85元/亩、杂粮80元/亩、玉米、薯类60元/亩的补助标准,共落实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小麦“一喷三防”补助等各项惠农资金4.3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在播种、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也都纷纷返乡务农。

  全市农业部门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的适当分离,保障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规范、有序进行。全市流转土地27万亩,累计达到60.4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587.53万亩的10.3%。部分县市还制定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如孝义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对流 转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流转时间在三年以上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流转土地用于设施蔬菜建设的,集中连片建设10亩以上的温室和大棚,每年补助500元/亩,连续补助5年。

  为调动种粮大户生产积极性,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根据省农、财两厅印发的《山西省种粮大户奖补实施方案》 (晋农财发[2013]37 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全面部署、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对申报种粮大户均种植面积、种植作物实行“三公开”阳光作业形式。经申报、核实,全市共有种粮大户473户,共涉及11个县市区的84个乡镇、324个行政村,面积12.2万亩,共计补贴资金834万元(补贴标准是:100-300亩,每户奖补1.5万元;3OO——50O亩,每户奖补2万元;5OO-1OO0亩,每户奖补2.5万元;1OO0——2OO0亩,每户奖补4.5万元;2OO0——3OO0亩,每户奖补7.5万元;3000亩以上,每户奖补10万元)。

  我市近两年大力实施的“8+2”农业产业,全部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企业十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在杂粮产业上,按照“近期抓绿色、长远抓有机”的思路,今年重点建设了绿色谷子基地2.3万亩、10个示范片,人均增收2297元;在马铃薯产业上,采取集中连片的办法,在岚县建设一级种薯和绿色商品薯基地各1万亩,人均增收2470元;在中药材产业上,充分利用幼林空地,在中阳、离石两县区连片种植中药材1.3万亩,预计人均增收4461元;在设施蔬菜产业上,平川4县(市)新发展设施蔬菜2.52万亩,全市累计建设蔬菜园区96个,其中500亩以上园区8个、200亩以上园区16个、100亩以上园区”个、50亩以上园区53个。全市菜农人均收人达到5OO0元以上。同时,全市“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发展规模经营,鼓励企业将农民分散经营的土地,通过出租、入股、转包等形式流转给企业,重点发展8+2农业产业化项目。其中7户省属企业,要求流转开发土地面积万亩以上,51户市属企业流转面积5000亩以上。目前,全市开工建设的64个项目共流转土地83529亩,涉及140个村,吸纳就业1.3万人。

  为了解决好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改扩建等方面投人不足的问题,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加强政银企合作,开展“助保贷”业务,由市、县两级政府按贷款规模的10%投人风险补偿铺底资金,由4—5户企业联合组成一个“中小企业群”,并按贷款合同金额的5%一次性缴纳助保金,银行则按铺底资金的10倍放大贷款规模。全市预计投入铺底资金1个亿,信贷额度可放大到10亿元。目前,已有5县开办了此项业务,累计为38户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其余县市正在准备开办过程中,有效解决了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据统计,全市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基地面积达到280万亩以上、农户15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附件下载:
责任编辑:lls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