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雏形初现

08.03.2016  14:06


  “一年之计在于春,锣鼓铿锵战猴年。”“锣鼓大赛”是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新年开始的一项特色文化惠民、乐民、育民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日,“澄城第三届锣鼓表演赛”上,9支风格独具的乡镇锣鼓队敲出了澄城群众的精神风貌,舞出了澄城传统文化的艺术风采,更为2016年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敲开了迎新之门。

  “送文化”到“种文化

  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当记者走进澄城县韦庄镇镰山文化广场,一块宽敞平整的场地两侧,充分展示韦庄特色的“文化长廊”夺人眼球。穿过活动场,阵阵民乐在空中婉转飘扬,这是韦庄镇镰山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日常排练。

  “我们的群众自乐班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红歌联唱、秦腔、歌伴舞等。”澄城县韦庄镇文化中心主任姚铁刚介绍。从以前设施简单的文化站到如今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姚铁刚见证了文化在韦庄镇的一步步变迁。

  而这只是澄城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四馆一站”和“两室一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备,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从为群众“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巨大变化。

  “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标准;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如今,矗立在城区的四馆不仅为群众提供了设施完备的文体场所,也逐渐成为该县新的文化坐标。”澄城县文体广电局副局长罗红斌说。

  交道、韦庄、冯原等7个镇建成综合文体中心并规范运行;全县90%的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135个村建成文化活动广场,所有村全部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县九镇一办都成立了文化艺术团。“其中交道镇的龙首艺术团、韦庄镇的镰山艺术团、冯原镇的秦莺艺术团更是声名鹊起。”罗红斌谈道,“如今,行走在古徴大地,公园广场上,跳广场舞、练太极拳、吼大秦腔的人随处可见,文化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众汇集在一起。

  “有内容”到“优内容

  特色文化精品涌现

  “文化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有形无形之中提升人们的修养和素质,进而凝聚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在澄城县,文化凝聚力量,文化促进和谐,早已成为思想共识和发展思路。”谈起文化,澄城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王现民阐述着自己的认识。

  澄城县县长薛楠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答记者问时表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公益性为统领思路,坚持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理念,按照突出主题、强化特色、凸显亮点、丰富载体的要求,通过政府搭台、全社会参与,创造性地开展‘民间才艺大赛’‘秦腔自乐班大赛’‘文化艺术周暨农民文化节’‘531全民阅读工程’等一批具有澄城特色的品牌活动,用文化的形式弘扬社会主旋律、培育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县里经常举办锣鼓大赛、广场舞大赛、纳凉晚会等,大家伙儿参与的热情特别高。我们村如今打牌的人少了,胡谝乱吹的人少了,大家都以舞会友、以歌会友,生活越来越和谐了。”澄城县韦庄镇北棘茨村村民田养朝说。

  截至目前,澄城县已累计举办了3届文化艺术周和5届农民文化节。此外,澄城县还开展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活动,推出“五大工程”(中华诗词育人示范工程、中华经典吟唱工程、中华诗词“六进”工程、中华诗词点缀工程、诗词展示工程),定期编辑出版《澄城诗词》。2014年,澄城县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幼童校园练韵语,老少随处弄诗章”的画面处处可见。

  “小项目”到“大园区

  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怎样才能让文化与经济有效对接,让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对此,薛楠表示:“澄城县有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做活文化产业,搞活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

  按照“文化体验、文物观赏、农家休闲”的思路,该县制定了融入渭南“大华山”旅游圈的目标,全力打造以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为中心,博物馆、城隍庙神楼、龙首坝3个3A级景区和精进寺塔、壶梯山等景区为辅助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同时,联同庄头镇永内村永成现代农业园区、郭家庄万亩樱桃自然生态观光园等推动形成集休闲采摘、劳动体验、特色饮食、农家风味、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目前,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建设投资6000余万元,景区内,陶瓷文化广场、汉唐阙门等旅游基础设施处处展示着澄城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澄城旅游,正在由单一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转变。(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锋娟)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