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梁公街林间漫步抚今追昔

17.07.2019  13:52

  墙红掩映,老树森森。漫步狄梁公街,于参天大树间聆听小鸟的鸣叫,闹市中的这片清静令人倍觉珍贵。200米长、8米宽的小街,从南到北,信步走来,省民俗博物馆、文庙、崇善寺,厚重的太原历史,不经意间徐徐铺陈眼前。狄梁公街,得名于唐代名相狄仁杰,走完这条林荫小巷只需要几分钟,但读懂历史却需要反复品味。

   红墙绿树

  7月10日清晨,狄梁公街散发着雨后的清新气息。

  站在街口向北望去,两侧红墙灰瓦,古典雅致。宽约8米的小街,黑色的柏油马路平整洁净,偶有一两片梧桐叶轻轻飘落。

  小街两侧,各有一排高约二三十米的槐树,其中还夹杂着一棵更为高大的梧桐。树下路旁,是两条明渠,干净畅通,供分流排放雨水。

  狄梁公街南端的红墙里,是文庙,站在小路上,可瞥见文庙内大殿的一角,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丛中。

  顺着林荫向北漫步,一路伴随着清脆的鸟鸣,不远处就是梵殿巍峨的古刹崇善寺,再往北,便是上马街。

   人文历史

  小街南端,绿色的地名牌赫然印有“狄梁公街”几个大字。

  不同于“铁匠巷”“羊市街”这样通俗易懂的街巷名,“狄梁公街”几个字,更具文化古韵,也增添了一丝神秘。

  文庙街道文庙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街名由来已久,得名于唐代名相狄仁杰。在太原,以人名命名的街道恐怕只此一条。

  狄梁公街,原名狄公祠街,因奉祀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而名。狄梁公,是对狄仁杰的尊称,他去世后被朝廷追为梁国公。

  最初,狄公祠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狄村,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但仍用旧名。

  到清乾隆时,山西布政使朱珪将祠移建至今崇善寺西(崇善寺一部分,后被张之洞改为文庙),狄梁公街才因此得名。

  不知何时起,小街两侧种植了槐树,时光流转,如今已成二三十米高的参天大树。

  这条清幽的小街,目睹着这里的兴衰与巨变,陪伴着古刹的晨钟暮鼓,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阴凉和便利。而它古老的传说和厚重的文化,更引人遐思。

   盛满记忆

  创城活动中,狄梁公街作为重点街巷,也经过了全方位的整饬。

  原先的狄梁公街,路东的墙面为朱红色,路西则是居民院墙,颜色杂陈。创城中,居民墙面统一粉刷为朱红色,与东墙相映成辉。

  此前,居民院内有人搭建小房子,房顶甚至延伸到了墙外,杂乱不已。去年秋冬时节,社区协调居民拆除了违建,并在墙头添装灰瓦,增添了几分古意。

  因历史悠久,狄梁公街路面已经有些坑洼不平,创城活动中也得以重新铺设沥青,变得平整。

  记者走访时,有两位老人正坐在小街口乘凉,对居住在当地已经几十年的他们而言,狄梁公街意味着清凉和舒适。

  而对于40岁的傅莉来说,这条路则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回忆。

  傅莉住在上马街,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在这条路上玩耍。等她成家生子,每天送孩子上学,都要经过狄梁公街。清晨上学的匆促时光,因沿路的绿荫、优美的鸟啼,而变得美好和悠远。现如今,她每天到文庙社区上班,仍要路过狄梁公街。成长于斯的独特情怀,使她常常翻看典籍,寻找这条路更多的历史印记。7月10日的采访中,站在狄梁公街上,傅莉引经据典,引得路人驻足聆听,都以为是一位渊博的美女导游。

  “我们街道将打造文庙地区人文一日游,将包括狄梁公街在内的人文历史景观呈现给大家,使更多人了解这些古老的小街巷和文庙地区独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