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父亲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图文/郝华林)

26.07.2014  12:46

文/郝华林

一张革命军人的证明书,幸福着全家人。我父亲郝存义今年83岁了。近七十年了,还珍藏着一份当年由彭德怀司令员、习仲勋政委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人证明书。

咬破指头写请战书

在运城上学时,父亲看到由贺龙司令员发布的西北军政大学(现临汾北营盘)的招生简单。毅然到校报名,招生者看到后说:“你还没有一枪高里,就参军能打战吗?”父亲说:“我快长高了,不能扛枪,也能当司号员,为首长当勤务员。”就这样,父亲入学了。

入校后,以地面为纸,树枝为笔,艰苦学习了一年。贺龙就来校动员:形式发展很快,全国快解放了,再不能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习了,不然就没有战可打了。要立即奔赴前线打战,解放全中国。贺龙司令员的动员,燃起了青年人的激情,个个咬破指头写血书,纷纷坚决要求上战场。豪迈情怀,盈漫校园。

迈开脚步奔延安

西北战事紧时,校部决定十天后,出发去延安。这时我爷爷到校来接父亲,说我奶奶病重,要求回去看一下。回到汾西县沟堡村,奶奶无病。众人劝着让父亲马上结婚成家。

父亲16岁就当了新郎官,母亲则做了14岁的新娘。回家后的第二天,父母就成亲了。婚后三天,父亲就偷跑走了。于是,以结婚为由强行让父亲留在家中,阻止其当兵的计划还是破产了。

父亲归队后参加了解放临汾城的游行,表伯看到了我父亲,也没有说上话。1949年5月,50多名学员徒步走向延安。一路上互相帮忙,互相鼓励,团结一致,共步行了五六天才到延安。在延安一边学习、一边军事训练、一边参加南泥湾的劳动。等待着号令。真真的是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宝塔激励着父亲的斗志。

转战榆林攻古城

编队整组,父亲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第一野战军榆林军分区司令部,任作战科见习参谋。后来,参加了攻打榆林城的战斗。

战略要塞、数战才克。又进军宁夏,父亲在一次战斗突围中负伤,被时任参谋长李新国救起。参谋长、通信员和父亲三人骑一匹马奔回阵地。

2006年父亲带我们走访了榆林战场,见到了60年前的老战友李艾花阿姨。李阿姨亲切的称呼我父亲为“小参谋”后,两位老人热泪盈眶,握紧对方的手久久不能放开。这种情感是我们无法感同深受的。

榆林城凌霄塔矗立,弹孔密布,老战友和我们合影留念。2007年父亲又带孙女晓霞,去上海看望了老队长。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空军政治学院王万冰院长,回顾了战争岁月的场景。

一张证书舞青春

西北解放胜利后,1951年,父亲的革命军人证明书才从榆林邮寄到汾西县沟堡村家里。贤慧细心的母亲保存了军人证明书至今。

我们家虽有革命军人证明书,却未挂光荣军属牌。不过,我们都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因成份问题,未能如愿读高中。因其历史原因所致,而如今,我们早已释怀。

父亲转业霍州后,开始筹办解放霍州城烈士陵园,把零散的烈士遗骨安置在了南塔园。

现在,父亲看到当年由习仲勋政委、彭德怀司令颁发的革命军人证书时,就有说不完的话题,颇具精神。由贺龙司令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毕业证书也珍存着,是校庆60年纪念,《革命熔炉》一书中,唯一一份毕业证书。父亲后来把革命军人证书和三枚军攻章,无偿赠给了习仲勋故里展出。

现在我们家四世同堂,有机会父亲带我们瞻仰习政委。一份证书、一名军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构筑着父亲战斗和生活的精神状态。80多岁了,身体依然健朗,精神矍铄。

去年,又新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自行车,逢清明节和八一建军节,父亲就去烈士陵园看望牺牲的战友。还给儿孙们讲解战斗的生活,观看《解放西北》战斗电视剧。

父亲大名叫存义,小名叫三生,含义永驻,生活丰富。有定向、有定力、有定点的行进轨迹,如四塔矗立。沟堡村的天神塔为出发起步点,延安延河边的宝塔为加油增劲点,高原边塞古城榆林的堎霄塔为青春战斗点,霍州古城南塔园为怀念励志点。四塔屹立存在道义,四点有痕三生有幸。

父亲欢欣,我们高兴。一张军人证明书存身边,父亲豪迈。一名军人有形象在我家,我们幸福。